名人卷 | 政壇精英:金御史中丞張天綱
張天綱,字正卿,霸州益津人(今霸州市人)。金朝衛紹王完顏永濟執政時期的至寧元年(1213年)考中詞賦進士,后出任咸寧、臨潼縣令,尚書省令史,監察御史,戶部郎中,左右司郎中,禮部侍郎,御史中丞、權參知政事。是金朝末期著名大臣。
張天綱出仕為官的時期,是金朝國力日弱、國勢日衰的時期。金章宗泰和六年(1207年),蒙古成吉思汗宣告反金。泰和七年,成吉思汗率兵向金朝進攻。張天綱出仕時的金永濟帝至寧元年,蒙古與金的戰爭已愈打愈烈,而金永濟帝是一個儒弱無能、毫無大局觀的皇帝。他同時與蒙古、西夏、南宋為敵,因此屢戰屢敗,終于被權臣胡殺虎所弒。永濟帝的繼承者金宣宗,是在胡殺虎權勢威懾下的短命皇帝,在權臣爭勢、外敵環伺的困境中勉強維持局面,毫無做為。張天綱在這兩朝大部分時間是在做地方官。曾在咸寧、陜西臨潼縣任縣令。張天綱志慮忠純、辦事認真,心存良善、關心百姓,這兩任縣令都當的中規中矩,受到地方仕紳、百姓的擁戴。經御史提奏和上官考評,列為“卓異”,提拔到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不久,調都察院任御史。
張天綱出任監察御史,盡職盡責,不畏權勢,直言敢諫,堅持正理,很得皇帝器重。《金史》其傳曰,張天綱“性寬厚端直,論議醇正……拜監察御史,以鯁直聞。”被金朝最末一位皇帝金哀宗完顏守緒提拔為戶部郎中、禮部侍郎,成為朝廷大臣。
金哀宗在金末三帝中是最聰慧、最勤勉的一位。他即位不久,招撫司知事劉昌祖上疏獻策,請皇帝出兵伐南宋。其疏云:現在國家連年災荒,饑民無數。我們要安撫受災饑民,需花費大量金銀和精力,不如舉全國兵力向宋朝進攻,前面用兵,后面號召饑民跟進,讓饑民搶吃南宋江淮川蜀地區的糧食。這樣,我朝既可免去賑災之費,又會給南宋造成混亂,南宋越混亂我朝取得勝利的可能就越大。對于這樣的歪招,很多大臣都認為奇巧有理,金哀宗也為之心動,派張天綱去考察研究這一策略是否可行。張天綱考察后上奏說:我攻南宋,即使取勝,饑民南竄,則不復為我之人民。明年以后,即便天年無災,也無人民種地,國庫將更加枯竭,我國何以養兵?倘若攻宋不勝,災民返回必大掠我國,國必大亂。現在我們的主要敵人是北方的蒙古。我國不但不應攻宋,更應與宋講和,與西夏講和而全力對付蒙古方為上策。金哀宗認為張天綱說的有道理,就采取了和宋、和西夏,全力拒蒙的戰略,使金朝在正大五年與蒙古的交戰中取得了勝利,暫時穩定了北方局面。
張天綱思慮縝密,察人至深。他偵知元帥官奴與敵串通,恐有反叛之虞,幾次向金哀宗上奏,金哀宗不信。后官奴果然反叛,金哀宗后悔不及,更覺張天綱有先察之明,遂提拔張天綱為御史中丞“權參知政事”。參知政事是金朝的副宰相,“權”是暫時代理的意思。這時,金朝已臨近滅亡了,蒙古的大軍已逼近了金朝的國都開封。皇帝的護衛官女奚烈完出、近侍局直長粘合鈄烈、奉御陳謙、權近侍局直長內族泰和四人,因食物供給不及時,常有怨言,說陳州供給充足,吵鬧著要到陳州去。張天綱奏告皇帝,說此四人已不可靠。皇帝讓張天綱處置。張天綱覺得此四人雖言不忠,但定其反叛卻證據不足,遂命衛士押解其出都任其自往陳州。出都不遠,剛到汝南即被蒙古兵捕殺,朝內忠臣均言此四人因不忠而遭天譴,實屬大快人心。
此后不久,蒙古大將史天澤率軍來攻,聚殲金軍精銳,開封危機。金哀宗棄京都,轉移到蔡州(今河南汝陽),派使臣到南宋,要求聯合抗蒙。南宋因與金有靖康敗亡,虜俘徽、欽二帝之仇,不與金國合作。張天綱等一干君臣即被圍于蔡州。
蔡州軍糧不濟,時有一妖邪道士獻計說:“我有神術,可讓將士們練氣功,練好氣功不但可不吃糧食,更可雄健無比,上陣殺敵必將全勝。”右丞相仲德深信其術,金哀宗也將信將疑,張天綱極力辯駁說:此乃妖術,目的是騙人騙錢。持國家應以正人正術,如信妖法,國不戰則亡。后經查核,此妖道貫以騙人。金哀宗嘆曰: “向非張天綱,幾為此賊所誑。”
有一軍吏求見丞相仲德,自稱有奇計退敵,說:蒙古兵所依仗的主要是騎兵。我們訓練一隊騎兵,在馬的頭上戴上獅虎面具,在馬腳和馬尾上扎上黑色的麻布,脖頸系上大銅鈴鐺。我們先出步兵進攻蒙軍,待蒙軍騎兵應戰,我們就撤退,蒙軍必追趕我軍,這時放出帶有面具的馬軍迎頭沖鋒,蒙古騎兵的馬必被驚嚇而慌亂逃奔,我步兵反身再沖鋒,必能獲大勝。此正如齊國田單用火牛陣破燕軍之法。丞相深信此法,與張天綱相商。張天綱對曰,目前彼眾我寡,此法縱然一時得勢,不一時敵復來沖擊,我們如何抵擋呢,這樣辦不但浪費工料,不但被敵人恥笑,還會被全城民眾引為笑柄。史家論曰“國亂將出妖人”,似此等“救國”的昏招、邪招也有當權者信,可見金國已病入膏肓,無醫可救了。
在蒙古將軍塔察兒和南宋大將孟珙的聯合進攻下,困守三個月的蔡州被攻破了,金哀宗自縊,張天綱被俘,孟珙把他裝上囚車押解到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臨安知府薛瓊審問張天綱說: “你一個漢人,在金朝當官,現在金國滅亡,你有何面目為人?”張天綱說:“我生于金國,仕于金國,則忠于金國。國家的興亡哪個年代都有,我金國之亡,皇帝自殺殉國,比起你們宋朝徽、欽二帝之亡國被拘,不是壯烈得多嗎?”薛瓊大怒,叱曰“拉下去打!”第二天,薛瓊將審問張天綱的情況報告給宋理宗。宋理宗把張天綱押到金殿問道:“張天綱你真不怕死嗎?”張天綱說:“大丈夫怕死就是不忠臣節,我何畏之有,請立即殺我,使我得全臣節。”宋理宗壯其言,意欲收服為己用,讓張天綱書寫供狀,命其在供狀中把金國皇帝寫為“虜主”。張天綱說:“要殺便殺,還寫什么供狀!”表現了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南宋朝廷無法讓張天綱屈服,就把他長期監禁起來。后來有人見到張天綱寫的回憶錄式的自述,其中對金國皇帝一直稱為“故主”。讀者均對張天綱的氣節深為尊重。張天綱何時逝世,逝于何處,均無記載。史曰:“后不知所終。”
張天綱與金末學者杜瑛、元初名臣郝經、元初大將舒木魯·拜達勒幾乎是同一時期的霸州精英。他們所走的道路不同,所效忠的王朝也不相同。杜瑛父子,胸有經天緯地之才,但終不出仕,隱居山林,著書立說,執教一生。郝經受忽必烈知遇,效忠元朝,被譽為“元之蘇武”。舒木魯·拜達勒棄金降元,成為元初名將。張天綱效忠金朝,表現了崇高的忠貞氣節。他們路徑相岐,甚至政治立場相拒,然而都成為被后世敬仰的名人,其中原因就是他們均是立功、立言、立德之人。由是觀之,立功、立言、立德才是大丈夫名世的要旨。此理當永世不替。
張天綱以辭賦得中進士,肯定是一才華橫溢、聰敏超群的文學名士。他為官二十三年,經歷了金衛紹王、金宣宗、金哀宗三朝。身經了金朝從衰落到滅亡的歷史過程。他為挽救金朝的敗亡,苦心孤詣、出謀獻策、直言斥妄、忠心事君。然而,他雖然能指斥批駁誤軍誤國之昏招濫策,但卻無治軍治國的救世良謀。空有一腔忠肝義膽,卻無回天之術、無扭轉乾坤之才,也沒有遇到一個高瞻遠矚的中興英主。因此,他的一生是在困苦中掙扎的一生,是在浪濤中顛簸的一生。其被俘后,笑罵敵國、不卑不屈、忠于故國、誓死不降,亦可稱悲愴而壯烈。其氣節可與任何一位亡國后忠君死節的名臣相比肩。史家論曰:金國敗亡后,似張天綱這樣忠君死節者很少,但由于他是金國人,故其名不顯。
嗚呼!讓家鄉之人祭奠這蕭瑟秋風中的忠義之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