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卷 | 政壇精英:元文忠公郝經(下)
郝經,字伯常,世稱陵川先生。生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年),逝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祖籍山西陵川,金末元初,為避戰亂隨父遷居霸州信安鎮。是元初著名經史學者,元世祖忽必烈駕下著名政治軍事謀臣。中統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郝經出使南宋議和,被南宋拘禁、扣留長達十六年,被譽為元之蘇武。歸元后第二年病逝,終年53歲。元世祖賜謚“文忠”,故史稱其為“郝文忠公”或“元文忠公”。
五、元之蘇武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登基,正式以“元”為國號,年號中統,此即史稱的元世祖。為鎮壓內部反對勢力,必先穩定南部元宋邊界,遂封郝經為翰林侍讀學士,命其出使南宋,告知自己即皇帝位并議定和議,臨行賜佩“金虎符”以壯形色。元制,賜佩金虎符即有皇帝親臨、皇帝全權代表之意。可見元世祖忽必烈對郝經此行的重視。
郝經臨行前,仍胸懷經邦濟國大事,寫成《便宜新政》奏疏十六事條上奏元世祖,極言建元之初應做的各項大事。這些大事包括中央政權應置省部、建監司、行寬政、明賞罰、罷冗官,總錢谷等項,其中最重要的是“定都邑”和“建儲貳”。他建議都城應南遷至燕京,以利控制全國局勢,還應仿照漢制預立太子儲君,防止蒙古過去儲君不明,皇帝死后,諸王爭霸的危機再發生。郝經的建議,深得元世祖重視,以后幾年,便次第執行,對推動蒙元政權向中原王朝轉化,促進民族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當然,元朝的轉化首先因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代雄才大略的英主,再者其他大臣亦多創業之臣,然郝經之治國理論和敢于上言的膽識,是元初諸多謀臣中之出類拔萃者。
中統元年(1260年)四月,郝經持節、赍國書出使南宋。當時,郝經有病,朋友勸郝經“稱疾勿行”,而郝經認為元宋兩方停戰講和符合兩方人民的利益,慨然應道:“自南北構難,江淮遺黎弱者被俘掠,壯者死原野,兵連禍結,斯亦久矣。”“吾讀書學道三十余年,竟無大有益于世”,“今以微軀蹈不測之淵,茍能彌兵靖亂,活百萬生靈于鋒鏑之下,吾學為有用矣。”可見郝經此行,還是和初見元世祖時所上的《河東罪言》的思想一脈相承,是堅持其救民于水火之理念的。
▲郝經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宋
郝經代表元朝出使南宋,當時是非常轟動的。因為蒙元對南宋,一直是兵戎相加,很少主動派使者講和,而百姓均盼望南北媾和,能過上和平的生活。因此郝經“仗節即路之日,百姓無不遮馬快睹”。這更堅定了郝經與南宋“墜仇崇好”的決心。
郝經使團原打算經楚州(今江蘇淮安)入宋。行至濟南,主管山東淮南的邊將李壇對郝經說,他先前派往南宋通報的兩個人已被宋楚州安撫使所殺,勸郝經放棄這次出使。郝經言自己身銜王命,當不吝生死而前行。六月,郝經行抵宿州,遣副使移文南宋,要求對方安排入境。七月到達淮北之五河口,南宋派朱寶臣、秦之才來接洽。八月,郝經在潘拱伯陪同下登船進入南宋地域。潘拱伯傳達南宋兩淮制置使李庭芝的命令,要求郝經出示國書。郝經說:國書乃兩國國主往來文書,只能交予宋皇帝,地方官無權瞻顧。九月,郝經使團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征),郝經一行被帶到忠勇軍營住下,就不再允許他們前進了。自此,郝經使團即被軟禁起來。
郝經使團被囚的原因有二。一是當時任元朝宰相的平章王文統不同意與南宋講和,但他不敢公開反對元世祖的決定,就暗中指使邊帥李璮,在郝經入境南宋后,向南宋發動攻擊,使南宋朝廷認為郝經此來媾和,不過是讓南宋放松前線防守的煙幕,并無講和誠意。二是南宋當權的宰相賈似道,在元世祖為爭奪帝位撤兵北返前,曾背著宋理宗和當時的宰相吳潛等朝廷大臣,私自派人向忽必烈求和,以宋朝每年向蒙古奉獻銀20萬兩、絹20萬匹定立了和議。而忽必烈引兵北撤后,賈似道向皇帝和朝廷隱瞞了私定城下之盟的真相,謊報自己督率將士打敗了忽必烈的進攻,斬殺元軍無數,取得“鄂州大捷”。宋理宗為此大贊賈似道是使宋朝轉危為安的“股肱之臣”,以隆重的儀式迎接賈似道回朝,封他為少師、衛國公,并接任當朝宰相,其爪牙也有一大批因“鄂州大捷”而升官受賞。賈似道怕郝經見到宋理宗說出事實真相,而以李璮攻宋為由,不讓郝經面見宋帝。此后郝經幾次致書宋帝、賈似道、樞密院及三司,陳說自己出使議和是“主上圣意”,邊將挑釁乃違詔擅行,不會影響大局。在書信中,郝經極言和戰之利害,希望宋廷能認清形勢,抓住良機,與北方達成和議。這些書信均被賈似道扣留,無法上達宋理宗。
郝經被軟禁真州,長達十六年。在此期間,他們經歷了嚴峻的生存考驗和殘酷的精神折磨。居宋數月后,郝經見和議無望,要求歸國,不被允許。居一年后,宋伴臣朱寶臣偽稱元朝內亂,忽必烈被殺,郝經家人受牽連,勸郝經投降南宋,被郝經嚴詞拒絕。而后南宋又斷其糧草供應,郝經就帶領屬員在院子周圍種菜、養鴨、養鵝自給。他的屬下因長期被拘,整天嗟嘆尤怨,精神抑郁者有、狂亂暴躁者有、痛不欲生者有、打斗生事者有。郝經對他們說:“……一入宋境,生死進退,聽其在彼。守節不屈,盡其在我,豈能不忠、不孝以辱中州士大夫乎!公等不幸,須忍死以待天時、人事,宋祚殆不遠矣。”屬下在他的教導下,皆奮然自振,囚困宋營十六年,有死者,無降者。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六月,世祖以南宋扣押國使郝經為由,正式昭告天下,發兵滅宋。并派禮部尚書珠德哈雅和郝經之弟、行樞密院都事郝庸入宋,責問南宋扣押使節之罪。至元十二年三月,元軍進占建康(今南京),宋相賈似道震恐,連忙派總管禮送郝經歸元。郝經使團共四十人,歸時已不到半數,郝經也由風華正茂的精英變成了龍鐘皓首、體衰病纏的老人。所過各州縣父老,迎送瞻望,無不唏噓落淚,皆呼之為“元朝蘇武”。
郝經在歸途中病重。元世祖聞訊特命樞密院派人護持,同時又派皇宮近侍、太醫院太醫迎候照拂。至元十二年夏,郝經至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在大殿設宴接風,并咨以當前政事,厚予賞賚。當年七月一病不起,終年五十三歲,追封為冀國公,謚號“文忠”。
謚號是國家對有重大影響的大臣死后,皇帝、朝廷給予死者評價性的字詞。謚法云:“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國家對有功有行者才予謚號。霸州歷史上,有謚者不過三、五人。明兵部尚書王遴謚“恭肅”,是死后數年追謚的。清五部尚書郝惟訥謚“恭定”。在這三個有謚號的大臣中,郝經的謚是最高等級的。根據謚法,“文”字是謚給博聞廣學,道德高尚,有經天緯地之才,堪為世人楷模的最高級官員的。“忠”字是謚給對國家忠誠,政聲卓著,有報國救民之跡,堪為國家棟梁的高級官員的。明朝開國元勛,明太祖朱元璋的主要謀臣劉伯溫的謚號是“文成”,抗清戰死的明大學士(輔宰)史可法的謚號是“忠正”,挽救大清命運的“中興名臣”理學大師曾國藩的謚號是“文正”,清中興名臣,抗擊俄羅斯侵略的統帥,大學士左宗棠的謚號是“文襄”。郝經得元世祖“文忠”二字之謚,足見這位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明君圣主對郝經的極高贊賞。
六、詩賦史論,著作等身
郝經能名傳后世,除其從政的經歷外,更在于其對儒家理學,中華史學,易學、哲學、書法學、政治學的精深研究,以及對詩詞歌賦的創作天才。
在理學思想上,他主張士大夫應培養自身的“浩然之氣”,提出“圣之所以為圣,賢之所以為賢,大之所以為大,皆養之使然也”。在思想方法上,他主張創新意識,主張學習古人,但不必拘泥于古人。提出“不必求人之法為法”,認為“三國六朝無名家,以先秦兩漢為法而不敢自為也;五季及今無名家,以唐宋為法而不敢自為也”。這種認為三國、六朝、五代、唐宋,均不足為“法”,并非郝經之狂妄自大,而是指不能以古之成例作為永恒不變的教條而喪失創新意識。這方面的著作有《內游》、《養說》等。
在政治上,他主張天下統一,主張中華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華夷之辨”,反對不同族群之間的等級觀念,主張以中原先進的管理模式改造游牧民族的管理模式,以中原的儒家文化改造邊疆各民族的思想。這方面的著作有《河東罪言》、《立國規模二十條陳》、《便宜新政》等。
郝經在統一中國戰略方面的著作有《東師議》、《班師議》等。在大汗蒙哥西攻四川,忽必烈東攻江淮之時,郝經在《東師議》中言道:蒙古大軍“奮起朔漠”“滅金源、并西夏、克成都、平大理、躪轢諸夷,奄征四海”所向披靡,為何與宋朝打了二十年而不能得勝呢?他說:“取天下,有可以力并,可以術圖。并之以力則不可久,久則頓弊而不振;圖之以術則不可急。”“自古用兵,未有如是之久且多也,其力安得不弊乎!”應“平賦以足用,屯田以足食,內治既舉、外御亦備,如其不服,姑以文誥,拒而不從,而后伺隙觀釁,以正天伐,自東海至于襄、鄧,重兵數道,以為正兵。自漢中至大理,輕兵捷出、以為奇兵”。又說,以前滅金、滅夏、滅回鶻,皆用奇襲閃電戰。今攻宋,我集結大軍百萬,用奇襲的方法不行了,且江淮河網密布,不利于騎兵奔襲。應建立軍事基地,長圍敵重鎮而不攻,尋長江防御薄弱處派兵渡江,斷敵被圍孤城之后路,然后拔之。
這些戰略研究論文對元統一中國戰略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哲學、易學方面的著作有《太極演》、《周易外傳》等,在歷史學方面的著作有大部頭的《續后漢書》、《玉衡貞觀》、《春秋外傳》、《甲子集》等,在經史方面有《一王雅》、《春秋制作本原》、《春秋三傳折衷》等,在文章體例學方面有《原古錄》、《文章總敘》、《文弊解》、《答友人論文法書》等,在書法方面的著作有《通鑒書法》、《移諸生論書法書》等。在詩賦方面現傳于世的就有上千首,大部分收于《陵川文集》中。
郝經政治方面的著作,大部分是隨侍元世祖期間寫作的,哲學、史學方面的著作,大部分是在其使宋被拘期間寫成的。由此可見其身居廟堂而憂天下,身居困境而心有鴻鵠的優秀士大夫品格。
七、鴻雁傳書的傳說
郝經被困真州,長達十六年,史家認為可比漢朝的蘇武被困于北海。蘇武有鴻雁南飛傳書的傳說,郝經也有鴻雁北飛傳書的傳說。
據說郝經使團被軟禁期間,南宋當局經常不及時供應飲食,企圖以此來消磨他們的意志。郝經就帶領屬員在房前屋后種糧種菜,在屋前的池塘里養鴨養鵝以自給。有一年春天,郝經見自養的鵝群忽然多了很多只,再仔細一看,原來鵝群里多了十幾只北飛的大雁。郝經突然想起了蘇武用大雁傳書的故事。就寫了十幾片報告自己使團行蹤的絹書,綁在大雁的腿上。這些北飛的大雁有幾只被元軍捕獲,發現了大雁腿上的絹書,送交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原以為郝經等人早已被害了,得到絹書欣喜非常,立即派使者向南宋索要郝經等人。當時,元軍攻宋正緊,南宋迫于壓力,將郝經等送還。此一傳說,雖可能出于杜撰,但亦可說明后人對郝經氣節的欽佩,對郝經人格的敬重,對其比之蘇武的肯定。
郝經的一生,正處于社會大動蕩、各種政治勢力大重組、各色風云人物大展演的時代,這樣的時代,更崇尚傳奇色彩的英雄。因此,郝經當時出名,是因其出使南宋而被囚,朝野譽其為“元之蘇武”。而細察其對政治的貢獻,并不在被囚,而在其對元世祖統一中國之獻策,其“立國規模二十條”、“害民尤者十一條”、“四次上言平宋策略”,可謂條條扼時事之要津,策策皆謀國之精要。細研其策略,感若孔明隆中之對。而郝經之不朽,更在于其對史學、哲學、理學精深的研究。以是論之,在元忠臣郝經、元謀臣郝經、元經史學家郝經三種頭銜中,“元經史學家郝經”更為后世學術界所器重。此即,“文忠”之謚中,“文”字之深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