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最新进精品视频,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j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您的位置:首頁 >政務公開>政務專題>規劃計劃>詳細內容

霸州市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12-09-14 10:27:43 瀏覽次數: 【字體:

           發展衛生事業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霸州的關鍵階段,也是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時期。科學編制全市衛生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對于推進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素質,推動霸州社會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全市第十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和河北省、廊坊市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制定全市衛生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一、規劃背景和衛生事業發展現狀

    ㈠ “十五”期間衛生事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穩步提升。綜合反映國民健康指標的嬰兒及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九五”期末的10.33 ‰和13.2 ‰降至“十五”期末的8.64‰和12.4‰,孕產婦死亡率由“九五”期間的8.3/10萬降至“十五”期間的6.5/10萬。2005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73歲,比九五期末增加了2歲。

    2、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十五期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服務機構868家。其中二級甲等綜合醫院2所,二級甲等中醫院1所,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各1所,鄉鎮衛生院12所,一級醫院7所,專科醫院1所,村衛生室422個,診所、衛生所421個,覆蓋383個村街。全市公立醫療機構現有床位1334張,衛生技術人員1746人。平均每千人口床位2.42張,每千人口專業衛生人員3.08人,分別比“九五”期末的1.8張和2.71人增加了0.62和0.37。十五期間,全市醫療機構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衛生系統多渠道籌資6583萬元,相繼完成了市第一醫院綜合病房樓、市婦幼保健院門診病房樓、市第一醫院門診樓、王莊子鄉衛生院等建設工程,總建筑面積達到37357平方米。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擁有固定資產達到17311萬元,比“九五”期末增加8985萬元。擁有包括全身CT、500毫安X光機等大中型醫療設備565臺。以市區為中心的市、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骨干的醫療預防保健網絡已基本形成,基本上能夠滿足全市人民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

    3、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初步形成,培養和造就了素質高、業務精、作風硬的衛生監督執法隊伍,衛生監督覆蓋率達到100%。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五小”行業治理為重點,開展了針對性強、環環緊扣、戰果累累的專項治理活動。全市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學校衛生、職業衛生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廣大群眾的衛生健康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非典過后,為全面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完成了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改造工程;三級疫情信息報告網絡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全市13所鄉鎮衛生院、6所市級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了疫情報告專用微機、傳真機,全部實現疫情網絡直報。

    4、重大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通過采取綜合性預防控制措施,艾滋病、鼠疫、霍亂、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大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連續多年無重大疫情的暴發流行,尤其在2003年春夏之交,我市接診的2例非典患者全部治愈,251名一線醫護人員和密切接觸者無一人被感染,取得了全市抗擊非典斗爭的全面勝利。計劃免疫工作繼續鞏固,全市常規免疫“五苗”接種率均在99%以上,如期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乙肝疫苗納入了兒童計劃免疫,首針及時接種率達到85%以上;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達到100%;2003年我市被列為國家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艾滋病干預措施和“四免一關懷”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報告網絡覆蓋率達到100%,建成艾滋病初篩實驗室1個,及時免費為咨詢者提供咨詢檢測治療等相關服務;通過推行食鹽加碘措施,達到了消除碘缺乏病國家控制標準;農村改水改廁工作進展順利,全市衛生廁所普及率42%,自來水普及率達100%;積極開展了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健康面對面活動。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8%,孕產婦和兒童保健管理率分別達到95%,全市共創建愛嬰醫院3所,愛嬰衛生院2所。

    5、農民群眾的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按照省衛生廳安排,對鄉鎮衛生院布局進行了調整,將19個鄉鎮衛生院調整為政府舉辦的12所(全部達到一級甲等標準),其他7所轉為一級醫院予以保留。全市383個行政村中共有村級診所、衛生所、衛生室843個,擁有鄉村醫生1029人。2001年以來,多方籌集資金,實施了鄉鎮衛生院建設改造、基本裝備和人才培訓,共新建、改造鄉鎮衛生院7所。

    6、人才知識結構不斷改善。衛生技術人員知識層次大幅度提高,“十五”期末,全系統有干部職工2200人,其中本科生46人、大專生73人、中專生455人、無專業技術學歷的1626人。通過減員增效,到2004年底全系統人員減少到1895人,本科生達到77人,同比增長67%;大專生達到263人,同比增長260%;中專生1003人,同比增長120%;無專業技術學歷的人員552人,同比減少了66%。

    7、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十五期間,各級醫療機構不斷進行機制創新和體制創新,增強醫院發展活力。市第一醫院深化內部改革,嚴格管理,通過正確處理積累與分配的關系,積蓄財力,硬件和軟件建設跨出了一大步;通過開展醫療質量管理,在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推行單病種質量管理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市第一醫院已順利通過認證;依法打擊醫療服務領域中各種違法違規行為,醫療服務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群眾的就醫環境明顯改善。加強臨床專業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心建設,加大醫療服務質量信息公示的范圍和力度,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網絡初步形成。[page]

    ㈡ 存在的主要問題

    1、衛生資源分布不平衡,結構不合理。由于區域衛生規劃還處于起步階段,剛性不強,進展不快,衛生資源區域規劃調整任務遠未完成。衛生人力、床位、設備等衛生資源的70%集中在市級醫療機構。農村衛生資源相對不足,基層鄉鎮衛生院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服務設施不健全,還不能滿足農村群眾的就醫需要,城鄉差距較大。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有待進一步完善。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集中表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長效機制尚待完善,疫情信息監測報告網絡雖然已經啟用,但是其功能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市、鄉兩級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總體水平仍然還很薄弱,廣大農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急待提高。

    3、農村衛生工作仍十分薄弱。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適應,還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突出表現在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衛生人才匱乏,慢性病防治、婦幼衛生工作與城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農民缺乏有效的健康保障,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尚未啟動,尚未全面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

    4、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沒有實現突破性進展。衛生體制改革的力度還遠遠不夠,影響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醫療機構分類管理還需要加快步伐;全市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結構和區域(城鄉)布局不合理,城市相對過剩,農村相對薄弱;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僵化,融資困難,服務能力不強,服務水平不高,醫院產權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會化改革還長期停留在起步階段。

    5、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社會熱點問題。由于衛生資源總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出現市場化傾向、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藥品和醫用器材價格虛高、醫藥費用增長過快以及社會資金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困難等原因,致使廣大患者就醫經濟負擔加重。“十五”期末,市級醫療機構平均每門診人次醫療費、平均住院費分別為118元和2556元,與九五末相比,幾乎翻了一番,遠遠超過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

    二、“十一五”期間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標

    ㈠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四、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以加強公共衛生和農村衛生工作為重點,以加快衛生事業發展、打造“區域性衛生中心”為主題,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為根本目標,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努力實現我市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霸州,實現“一個中心”、“兩個定位”、“三大目標”、“四大戰略”的發展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㈡ 基本原則

    1、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注重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反應性、靈活性。

    2、堅持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為核心,優先發展和保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逐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衛生需求。

    3、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同時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原則,切實履行政府在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同時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發展醫療服務事業,積極探索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新機制,不斷健全城市醫療服務體系。

    4、堅持以預防保健和農村為重點,切實提高應對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5、堅持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行政,加強衛生全行業監管。[page]

    ㈢ 發展目標和主要指標

    1、總體發展目標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霸州經濟社會發展、適應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救治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和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城鄉居民享有與小康生活水平相適應、質量比較優良、費用比較低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全市人民群眾健康的主要指標達到國內同類地區的先進水平,不斷增強衛生事業對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障作用。

    2、主要健康指標

    ⑴ 2010年居民平均期望壽命在2005年73歲的基礎上提高1~2歲。

    ⑵ 2010年嬰兒及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保持在8.6‰和12.4‰以下。

    ⑶ 2010年孕產婦死亡率按省、廊坊市要求控制在20/10萬以下,力爭保持在5/10萬以下。

    3、主要工作目標

    ⑴ 兒童計劃免疫“五苗”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保持在99%以上,以鄉鎮為單位新生兒乙肝疫苗首針24小時內接種率達到80%,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

    ⑵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6年全面啟動,到2008年覆蓋全市農村居民。

    ⑶ 社區衛生服務市區街道覆蓋率達到100%。

    ⑷ 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250/10萬以內。

    ⑸ 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達到100%,涂陽肺結核患病率降低50%,結核病死亡率降低50%,涂陽肺結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⑹ 居民合格碘鹽食用率達到95%以上。

    ⑺ 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達到4.5人以上。

    ⑻ 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9%以上,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100%。

    ⑼ 全民自愿無償獻血率達到95%以上。

    ⑽ 全民基本衛生知識知曉率達到80%以上。[page]

    三、“十一五”期間衛生工作重點

    ㈠ 構建覆蓋城鄉、運轉順暢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切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1、依據上級關于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的要求,2006年初完成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的體制改革任務。撤銷市衛生防疫站,組建市衛生監督所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善各種設備的基本配置,明確職能、優化隊伍、定員定編、保障經費,強化各自的公共衛生職能,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監測預警、現場處置和實驗檢測診斷能力。

    2、在2008年以前,依托市第一醫院、第二醫院建立120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形成覆蓋全市的急救網絡,必要時,可以與公安、消防等應急系統聯合行動,實施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緊急救援,為全市人民提供安全的急救保障。

    3、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建立規范、科學、有序的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構,組建完善的應急處置隊伍,加強培訓和實戰演練,加強應急藥械和防護用品的動態儲備,制定并不斷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完善市、鄉、村三級疫情報告網絡,提高疫情報告的靈敏性和準確性。按照預警級別分級啟動應急指揮系統,加強協調與合作,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能力。

    4、建設具有現代技術、準確、高效的衛生管理信息系統。在2008年底前,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各醫療救治機構建立信息平臺,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利用現代通信手段,實現衛生政務管理系統、傳染病疫情報告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醫療救治信息系統、衛生執法監督信息系統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確保信息系統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實現對各類法定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方位綜合監測,對可能發生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時進行報告和預警,全面提升應急反應能力。

    ㈡ 構建設置合理、反應靈敏的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全面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5、組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善疾病預防控制保健網絡建設。形成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中心,市級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級醫療機構為網底的三級疾病控制網絡,依法強化醫療機構承擔疾病預防控制職能的法定責任。

    6、加強重點傳染病的防治,特別是加強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間禽流感等重點疾病的監控,建立健全以霍亂為重點的腹瀉病監測防治網絡。

    7、貫徹落實《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到“十一五”末,以鄉鎮為單位,12月齡兒童“五苗”接種率達98%以上,AFP病例報告發病率1/10萬。

    8、繼續加大對艾滋病工作的防治力度,按照霸州市艾滋病防治規劃,加強機構建設,增加財政投入,提高專業人員素質,加強對重點易感染人群的監測工作,探索對高危人群行為的干預措施,推廣實施娛樂場所安全套項目工作,廣泛開展全民防治艾滋病宣傳教育工作。

    9、繼續推進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以鄉鎮為單位,使全市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的覆蓋率達到100%,涂陽肺結核患病率降低50%,結核病死亡率降低50%,涂陽肺結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10、加強碘缺乏病、地氟病的防治和控制工作,降低發病率。開展系統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加強重點人群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和控制工作,監測率達到90%以上。[page]

    ㈢ 構建以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為依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為支點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醫療救治能力

    11、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完善分類管理。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城市服務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制定并實施霸州市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合理確定醫療機構的布局、種類、數量和規模,對醫療機構設置、床位配置和大型醫療設備購置實行嚴格的準入管理。

    12、對市第一醫院的發展進行科學、整體地規劃,實現基礎設施、診療條件、技術水平、服務質量的全面、同步提高,增強市一院的醫療服務輻射能力,到2006年,市第一醫院要達到三級醫院標準;到2010年,市第一醫院開放床位要達到1000張,具有3-5個在河北省乃至華北地區知名的重點學科,將市第一醫院打造成為環境優美、功能完善、設施尖端、管理規范、技術精湛的區域性醫療中心。

    13、實行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大力發展結構適宜、功能完善、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社區衛生體系。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納入城市社區建設總體規劃之中,健全服務網絡,完善服務功能,改革運行機制,增加政府投入,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到2010年,在市區原則上每個街道或每3~5萬人口設立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人口達到95%以上。市區二級以上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技術指導、診療服務、人員培訓、雙向轉診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構建“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的醫療服務模式。

    14、穩妥推進公立醫療機構改制,提高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根據公共衛生服務需要和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政府舉辦的各類醫療機構承擔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引導社會資本通過委托經營、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參與公立醫療機構的改制。要積極推進公立醫療機構改革,推進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內部分配制度改革。改善服務態度,提高醫療質量,滿足病人需求。

    15、鼓勵社會資本向衛生事業的投入,在符合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允許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提倡社會資本興辦開放型專科醫療機構以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強化對民營醫療機構的監管,規范執業行為,促進公平有序競爭。

    16、建立和完善醫療服務評價體系。實施并完善《醫院管理評價實施細則》,規范醫院管理,促進醫院加強內涵建設。建立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內部的醫療服務評價網絡體系,完善醫療服務評價的方式方法。加強臨床質量控制中心建設,建立健全評價組織,定期開展質量、安全、服務、費用等方面的檢查評價,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定期公示評價結果,促進醫療服務質量的持續改進。

    ㈣ 構建執法有力、保障到位的衛生監督執法體系,提高衛生執法能力,依法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

    17、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政事分開、綜合執法、依法行政的要求,組建市衛生監督所,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執法裝備建設為重點,逐步建成職責明確、行為規范、程序明晰、執法有力、辦事高效、覆蓋城鄉的衛生監督體系。

    18、充分利用現有衛生執法監督隊伍,加強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中涉及到的疫情報告、傳染源隔離、醫院消毒、飲用水、食品衛生安全、勞動衛生、放射衛生、學校衛生等工作的衛生監督能力建設。“十一五”期間,要保障我市食品衛生監測合格率達到90%以上,監督覆蓋率城區達到95%以上,村以上達到90%以上,學校食堂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達100%,餐飲業及其他食品衛生經營單位量化管理達90%以上,衛生從業人員體檢率達到100%,食品衛生行業衛生許可證辦證率達到100%。

    19、加大醫療服務市場清理整頓和監管力度,堅決取締無證行醫。加強傳染病防治執法檢查,提高醫務人員傳染病防治意識,依法落實醫療衛生機構的傳染病防治職責。加強對采供血機構的經常性監督和標準化管理,嚴厲打擊非法采供血和單采血漿活動,確保群眾用血安全。[page]

    20、加強醫療廢物的無害化處理,嚴格貫徹執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按照國家規定對醫療垃圾進行分類收集、集中處理,對污水、傳染病人(疑似傳染病人)的排泄物,進行消毒處理。到2008年,縣級醫療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全部達到無害化處理目標,到2010年,鄉鎮級醫療機構全部實現醫療廢物的無害化處理。

    ㈤ 構建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展的市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網絡體系,在全市實現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

    21、推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市、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對現有的村街衛生室在房屋條件、設備設施、人員資質、藥品質量、收費價格等方面進行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提高村街衛生室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對鄉鎮衛生院建設的投入力度,到2008年,使全市鄉鎮衛生院全部達到乃至超過《河北省鄉鎮衛生院建設標準》;加強市級醫院的整體建設,構建功能完善的市、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網絡,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重病不出市”的目標。

    22、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2006年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到2008年,覆蓋全市農業人口,在全市基本建立起籌資機制健全、運行機制通暢、管理機制嚴密、監督機制有力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最大限度地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23、提高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強農村衛生人員業務知識和能力培訓,加大鄉村醫生學歷教育力度。 “十一五”期末,通過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85%的低學歷鄉村醫生達到中專以上學歷,接受大專及以上學歷教育的要達到40%,80%的鄉村醫生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

    ㈥ 構建覆蓋城鄉、服務規范、功能齊備的三級婦幼保健服務網絡體系,保護婦女兒童的健康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24、深入貫徹《母嬰保健法》和《河北省母嬰保健條例》,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中國婦女發展和兒童發展兩個綱要,強化婦幼保健機構責任,推行母嬰保健保償責任制,大力開展母嬰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務。

    25、按照《河北省婦幼保健機構規范化建設標準》,加強婦幼保健機構建設,完善婦幼衛生服務網絡。到2006年底,市婦幼保健院要力爭達到《河北省市級婦幼保健機構評審標準》。充分發揮各級婦幼保健機構的組織、管理、指導和服務功能,加強崗位培訓,推廣適宜技術,提高婦幼衛生隊伍整體素質,做好婦幼保健綜合服務。加強鄉鎮衛生院產科建設,提高產科質量和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

    26、重點篩查和防治嚴重危害婦女、兒童健康的疾病。加強婚前醫學檢查、遺傳咨詢和生殖健康服務以及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做好孕產婦、5歲以下兒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監測工作,掌握婦女兒童的健康狀況和疾病變化趨勢。到2010年,全面實現我市婦女發展和兒童發展兩個規劃目標要求。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要鞏固現有水平;新生兒疾病篩查率達到70%以上;孕產婦保健覆蓋率市區達到90%,農村達到80%;7歲以下兒童保健覆蓋率城市達到90%,農村達到80%;嬰幼兒家長的科學喂養知識普及率達到90%以上。

    27、加強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健康教育網絡。繼續開展好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健康面對面活動。全市中小學健康教育開課率達到100%,市區無吸煙單位達到50%以上。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達80%以上。[page]

    ㈦大力實施科教興醫戰略,探索衛生人才教育管理長效機制

    28、制定優惠政策,招聘本科以上的高學歷優秀人才來我市工作(尤其是我市當前急需的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專業的本科以上畢業生),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優惠政策,通過在住房、薪酬待遇上給予特殊照顧,引進一批招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的優秀人才。到2008年,要每年吸引本科以上學歷20人,到2010年要每年吸引碩士、博士學歷3-5人以上。

    29、完善醫學人才培養制度。進一步完善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培養和選拔任用制度。到2010年,醫院、衛生院在職衛生技術人員要全部達到中專以上學歷,60%以上的人員要達到大專學歷,30%以上的要達到本科學歷;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專業人員要達到10名以上。

    30、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擴大醫學繼續教育范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現有衛生技術人員在崗自學。到2010年,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普及率達到90%,全市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5人左右,執業(助理)醫師1.3人左右,注冊護士1.3人左右;市級、鄉級醫療機構大專以上學歷水平醫生分別達到80%和60%,護理專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數比例不低于30%。

    31、2008年以前,通過嚴格的考試、考核,繼續淘汰低學歷、無能力的衛生技術人員,對在衛生技術崗位上的無職稱、無學歷、非衛生技術人員予以清退。

    32、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市級醫院力爭與京津大醫院進行長時間、多層次、大范圍、高水平的技術合作和技術交流,早日擺脫局限的、個別的、松散的、低層次的合作狀況,與在國內醫學界有一定影響的名院、名醫合作,通過實施“名醫、名科、名院”工程,做到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形成用名醫帶動名科,用名科帶動名院的發展模式。到2010年市級醫院要培養3-5名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帶頭人。

    33、注重發展專科特色,市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都要把發展特色專科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市級醫院研究大專科,鄉鎮衛生院研究小專科;在項目的選擇上要從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結構、技術和設備條件出發,選擇自己的主攻方向,要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范圍內獨領風騷、獨樹一幟,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增強輻射能力,提高社會知名度,要通過抓專科搞突破,抓專科增效益。到2010年市級醫院要創建3-5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特色專科。

    34、進一步突出中醫特色,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認真貫徹落實《河北省發展中醫條例》,進一步優化中醫藥資源配置。繼續鞏固市級中醫院、鄉鎮衛生院中醫科、村衛生室中醫力量建設,鼓勵和規范民辦中醫醫療機構的發展,健全農村中醫藥服務三級網絡。加強市中醫院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設備條件,深化內涵建設,增強綜合服務功能。

    四、“十一五”期間主要建設項目

“十一五”期間,我市繼續加大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完成市第一醫院、第二醫院、市中醫院改擴建工程和部分鄉鎮衛生院的新建工程,改善醫院的診療條件和群眾的就醫環境。

    五、實現目標的保障措施

    ㈠ 加強規劃的組織領導

    衛生事業發展規劃關系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方向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衛生局要加強對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的組織領導、實施和評估督導。計劃、財政、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食品藥品監督、農業、民政、物價等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支持力度,共同推進醫療衛生改革和發展,確保“十一五”規劃綱要目標如期實現。

    ㈡ 轉變政府職能,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

    衛生局要切實轉變職能,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對衛生工作實行全行業管理。政府牽頭編制并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強化規劃對政府行為、社會活動的約束力,發揮規劃的引導、控制和監督作用。對區域內不同隸屬關系和所有制性質的衛生資源,按同等對待原則,進行統一規劃、審批、調整、監督、評價,依法加強管理。

    ㈢ 切實落實衛生經濟政策,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

    認真貫徹《關于河北省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實施意見》和《河北省農村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若干意見》,根據衛生規劃和衛生需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財政投入重點向公共衛生、基本醫療、農村衛生、社區衛生服務等領域傾斜。設立農村衛生專項資金,保證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醫療基金補助、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的需要,認真落實對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財政補助政策。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廣泛籌集衛生發展資金,鼓勵和吸引多方投資,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共同發展衛生事業的新格局。

    ㈣ 切實加強醫院管理,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建立醫院管理長效機制,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活動。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辦院宗旨,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嚴格收費管理,降低醫藥費用。建立信息公開公示制度,拓寬社會監督渠道。依法對轄區內醫療機構執業行為和醫療質量進行監管,打擊各種非法行醫、違法行為和不正當競爭,維護醫療服務市場秩序。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建立教育、制度、監督三者并重、懲防并舉的糾風工作新機制。

【打印正文】 【關閉正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