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茱萸配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于吳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本草綱目》認為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重陽日,采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
重陽節佩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或佩帶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發,以避疫消災。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志,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
有人分析認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遷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