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會卷 | 中幡會(二)上
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擔幡”的叫法,在清朝中期北海公園到了冬天還有“擔幡滑冰”的表演。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長三丈三(10 米多)的竹竿,竿頂懸掛一面0.5米寬、5.5米長的長條錦旗,旗的正面繡有祝 福語句和吉祥圖案,反面有時繡上表演團體的名稱,因此又稱標旗。中幡凈重30多斤,它下粗上細,由兩根竹竿拼成,竹竿的大小、柔韌性也有講究。一筒中幡要加工成成品大約要四年時間,其制作加工程序目前仍屬祖傳,拒不外泄。
從技藝角度來說,中幡包括手法(挑端云開垂)和腿法(踢抽盤跪過),不僅練的是人的膽量、力量和技巧,還需要文武兼備,此外中國式摔跤、氣功等技藝也是練習中幡的基礎。中幡分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練,動作有50多個。表演者或頂幡上額,或伸臂托塔,驚險動作連連不斷,但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 肩上、腦門、下巴、項背等處上下飛舞、交替騰挪。
中幡表演時,藝人們將竿子豎起托在手中,舞出許多花樣,其表演動作樣式各有形象的名稱。將竿子拋起用腦門接住為霸王舉鼎,單腿支撐地面用單手托住竹竿為金雞獨立, 此外還有龍抬頭、老虎撅尾、封侯掛印、蘇秦背劍、太公釣魚、擎一柱等樣式??季康闹嗅Ω晚斏线€有一層乃至數層由彩釉、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稱為纓絡寶蓋, 舞起來不僅五彩繽紛,而且發出悅耳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