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會卷 | 中幡會(一)(下)
清《百戲竹枝詞》記載:“幡為四五尺高,上懸鈴鋒,健兒數輩舞之,指揮甚如意,佐以金鼓聲,觀者如堵墻焉。”
清代乾隆年間,將原龍旗桿上加上傘,耍起來更是好看。后來加傘的大旗桿被皇宮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儀仗隊,顯得更加威武莊重,故又名大執事。皇宮里每年耍大執事,慶祝重要慶典。乾隆年間中幡會屬于鑲黃旗佐領管轄,屬內八檔會之一,受過皇封,盛極一時。
對中幡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要屬“王小辮”。當時全國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到了清朝末年,天橋老藝人王小辮從宮中耍執事的哥哥處學得此藝,并將大執事改名“中幡”,變成賣藝性質的表演傳入民間。后來又收“寶三”寶善林為徒,將一身絕技傳與寶三。清末民初,八旗子弟為謀生計紛紛到天橋市場賣藝,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寶三(寶善林)、張狗子(張文山)等率眾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紅火、最火爆、最受歡迎的項目。
幡按大小分為碩幡、中幡和小幡三類。碩幡一般比較重也比較高,一般要在12米以 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數表演者選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這一叫法也就傳開了; 而小幡則只有 3~4 米,一般是在小的場地表演,比如劇場、茶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