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會卷 | 地秧歌會
地秧歌也稱“地蹦子”、“小秧歌”,原屬高蹺之一種。霸州地秧歌分兩種:一種是蹬腿子 (半尺長木腿子)的地蹦子會,演員八人、十二人或十六人,執持長刀、錘、斧、鉞、矛、戟、旗等,以扭舞為主,只做一些簡單的造型式的動作配合;或有僅執團扇、彩綢、彩絹翩躚起舞。舞蹈風格要歡快熱烈,瀟灑風趣。
另一種不蹬腿子,由兩部分組成:舞隊和群丑。這種形式的地秧歌在霸州分布廣,數量多;近幾年,各村落中組建的東北和西北風味的純大秧歌舞隊,很多在朝著這個方向改良、 改進,使其更接近傳統的本土民間花會藝術特色。這種地秧歌的舞隊組成常見也為八人、十人、十二人、十六人,根據演出場地的大小決定上場人數;所扮角色,可以是古裝人物,也可以是近現代人物,如漢奸、密探、保長、族長、貧女等;演出時成縱向兩列,舞步以大秧歌十字步為基本舞步,以保持行演中隊列的齊整、和諧。舞者當今都已由清一色的女性充任。群丑跟在舞隊后面表演滑稽節目,一般設計成三個角色:老丑婆、老丑翁、傻小子,表現老夫婦急切要在精靈變化成的眾仙女中為傻兒子找媳婦、挑媳婦、追媳婦;也有說是在追尋離家出逃的兒媳。這傻小子須一遍一遍趁機混進舞隊,一個一個摸、拉、拽、捅、指戳眾舞女,又被一個一個舞女啐、踢、擰、捉弄、戲耍,搶到舞隊前頭,抹抹鼻涕,擦擦眼淚,然后啟唱《光棍哭妻》、《光棍歌》、《鋦大缸》等鄉野小曲、小調、太平年調,大多是舊曲創新詞,葷素兼備,以逗得人笑為目的。
地秧歌的伴奏一般用打擊樂和吹奏樂,有唱功的要加添弦樂。有些地秧歌還用上了架子鼓、薩克斯管等西洋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