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會卷 | 高蹺會:《天津皇會百會圖》中勝芳進香高蹺會
霸州勝芳的這道高蹺會與天津高蹺不同,天津高蹺上場演員,連鑼鼓家伙算上一般不超過十五六人,勝芳高蹺會算下來大概有六七十人;天津高蹺以“逗對兒”表演為主要,勝芳高蹺則以捉對兒唱“梆子戲(曲調)”為主;天津高蹺一般僅用手鑼、腰鼓伴奏,勝芳高蹺則統稱為“雅鑼鼓子”,其中包括大鼓、大鐃鈸、大鑼、鉻子、鏇子,有胡琴、橫笛、月琴、梆子,儼然是一臺大戲的樂隊班子……他們走起會來步伐整齊,高蹺腿子踏著地面篤篤作響、聲音一致。三十六位蹺技演員扮相地道,服裝靚麗,他們緊緊跟在樂隊后邊,為的是唱曲時能夠聽到樂隊的聲音、調式。他們每兩個人表演一出戲,共計十八出戲,每出戲六句唱詞,例如《武松》: “我武松美英雄,景陽岡打虎蟲,陽谷縣衙拾帔紅。回家中探長兄,嫂嫂勾西門慶,殺了人頭有數名”。演唱時三句一段,中間加一段鑼鼓,再唱后三句,各對兒循環以往。僅此也可見,說是“梆子戲”,但并不是完整的演唱戲文唱段,而是經過改編,以最簡潔的文辭塑造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使之適應廣場和行會表演。
高蹺 邢華棣·攝
勝芳古鎮距天津老城百里之遙,但自古以來兩地交往頻繁。據說當年天津有名的豪紳海張五的一位姨太太就是勝芳人,由于她自幼喜愛家鄉的高蹺,海張五曾將勝芳鎮公議老高蹺請到家中表演,同時還邀請了當地的一道高蹺會一起表演。表演時公議老高蹺的演員以獨特的“單腿跳躍過獨木橋”的絕技,贏得了天津高蹺會眾的尊重,同時也折服了海張五,此后勝芳公議老高蹺長期得到海張五的資助。
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年公議高蹺會出會演員也可達三十多人,但是其扮演的角色和表演程式,與當年參加“娘娘會”的這道會明顯不同。帶著這樣的疑問,2012 年天津歷史學會藝術史專業委員會曾組織到勝芳學訪,經與當地民俗學者和現存高蹺會交流互訪,可惜未能探尋到這道以唱“梆子腔”為主要表演形式的高蹺老會。可喜的是《天津皇會百會圖》的這幅圖畫,已經引起當地民俗學者和民間藝術愛好者的高度重視,期間孫思謙先生、蔡利先生就此已經開展了深入的民間調查,并有所收獲。
注:勝芳高蹺會到天津演出的相關記載一次是到海張五家中表演,與天津高蹺會角藝;一次是參加皇會演出綁著腿子過浮橋;再有就是該圖所繪演出情景,僅此足見天津與勝芳的情緣。
又:《天津老城憶舊》“海張五發家始末”載,海張五曾在霸縣勝芳鎮買下 80 頃蘆葦地,后又招集大批農民,開出 30 多傾稻田,這些農民也就成為他家的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