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會卷 | 高蹺會:信安登云會(一)
“計劃生育”中的傻兒子和傻閨女
信安鎮始建于西漢初年,唐朝置淤口關,北宋設軍,元朝建鎮,宋人稱淤口(今信安)、益津(今霸州)、瓦橋(今雄縣)為三關,屬軍事戰略的機樞。在淤口關,曾建有一座六郎城,故有南城(今新立街)和北城(今英明街)之說。早年的信安是塊富饒的土地,橫穿鎮中的兩條大河,使信安人民有了水路、陸路兩條財富大門,造就了信安的輝煌,明清兩代,當地滿漢雜居,商賈如云。民諺說:金石溝,銀勝芳,鐵打的左各莊,趕不上信安一后晌。昔日繁華,可見一斑。
舊時,信安有大小寺廟七十二座,各色花會三十六道,每年都要舉辦多次廟會,四周鄉村的百姓都涌至信安。在清光緒初年的一次二月初八廟會,老爺出駕(即自二月初八至二月十二要把地處龍泉寺以東的老爺廟的關公、二郎、小常三位老爺請出來,抬到西橋口,接受善男信女的朝拜),鄰村四道堼(讀 heng,四聲)的登云會(高蹺會)來信安朝圣,表演了精彩的節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城的孩子們看后,便學著登云會的模式,找來木頭釘成簡易的木蹺,在一起玩耍。本村的張柳堂張二爺見狀后,找來村里的幾位鄉紳,商議籌建一道登云會,以豐富村民的娛樂生活。創會之事商量妥當,后經人介紹,張二爺找到四道堼登云會的老會長昝五先生,想請他來北城傳會,昝五先生聽后欣然接受,帶來教師齊振邦老師傅,就這樣三位前輩攜手創會。這年冬天,大家利用冬閑時間,在土地廟前教娃娃們練會。娃娃們學習的非常認真,由初冬練到臘月,眼看就要過年啦,娃娃們想要出會展示一下功夫。可是,眼前只有會員,置辦行頭、樂器、腿子的經費還沒有著落,可愁壞了張二爺和陳有順兩位老人,他們又找來本村村長楊春友、楊作云兩位商量經費問題,后經多方資助、會員捐款,這才置辦齊全,值得一提的是鼓手高升,他是北城一位賣茶湯的老掌柜,他用一年賺的茶湯錢捐助登云會一面大鼓,一直用到一九六幾年。
登云會主要是單出的戲曲表演,主要劇目有《獅子樓》、《打漁殺家》、 《望江亭》、《斷橋》、 《鐵弓緣》、 《大逛燈》、 《小上墳》等傳統劇目。演員全部化戲妝、著戲服,化妝按劇團的步驟,依次為上妝油、拍底色、打面頰紅、定妝胭脂、畫眼睛、畫眉毛、畫嘴巴等。樂器主要有大鼓、大鈸、小鈸、管子、笙、笛子等。登云會在行進時,一般采用一字長蛇陣或雙人并列隊形,步子變換為“走三角”,單出上場又以高難度動作見稱,有“小旋風”、“鷂子翻身”、“大劈叉”、“小劈叉”、“下腰”、“倒立”、“蝎子爬鉤”、“跳羊”、“跳板凳”、“跳桌子”等等。
登云會可以說是一道文武雙全的花會,演員在做一些高難度動作的同時,兼備音樂和唱腔,如《小放牛》一出中就要吹奏和演唱民調。許多人物還要配上幽默的語言和動作,其中典型的就是傻小兒和傻媽,《大逛燈》中的瞎子和和尚,《鋦大缸》中的王大娘,往往會逗的觀眾哈哈大笑。
總體來講,登云會吸引觀眾主要在于:較武高蹺來說,服裝、道具比較鮮艷;會員人數比較多,可達四五十人;大鼓響聲大,幾里地以外都能聽見;“馱象”時,比較壯觀,且配有音樂和唱詞。
民國年間,有一次去勝芳組織的義演,當時聚集了很多的花會,登云會由于行頭破舊,遭到冷落。見此情況,在過北橋時,會頭命令將兩塊橋板去掉一塊,令會員們各自施展技藝。《斷橋》一出中的青蛇、白蛇兩個角色,做起了“背劍”的動作。扮演瞎子的王朋路老師傅,一腳踩空,險些掉入河中,他急中生智,兩手一撐,用”蝎子爬鉤”招式過了河,引來掌聲一片。若是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很難完成這樣高難度的動作。
“蝎子爬鉤”
話說某年正月初三,馬上要出會了,郝廣田郝五爺的夫人突然暴亡,老師傅在悲痛中,又踩上了一米多高的腿子;還有一位胡寶君老師傅,老婆眼看就要臨盆了,家人讓他別去出會了,可是他卻給老婆燒了一鍋開水,隨后又加入了出會的隊伍中,孩子平安降生后,特意給孩子取名叫“大會”,老師傅們對登云會的滿腔熱情實在讓人敬佩。
登云會也曾遭受過戰亂的沖擊,就在一九四四年春節,老師傅們正要安排出會,突然治安軍持槍闖進老爺廟,把正在化妝的會員們都趕了出來,他們搶走了戲服、飾品、樂器、腿子,不讓出會了。后經老會長張柳堂、陳友順、楊春友、陳祥、陳貴等人多方托關系,這才把東西贖回來。于是,這一年就沒能為百姓增添節日喜慶歡樂。
小放牛
正是有了老一輩會員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登云會的輝煌。時間一晃十年過去了,老師傅們上了年紀,退了下來,新的一批會員繼續在這方天地施展才華。這樣薪火相傳,登云會得以逐步發展成熟。一九五三年新戲樓花會比賽,當時匯聚了三十幾道花會,大家各施絕技,以博彩聲。其中,登云會《望江亭》一出扮演楊衙內和張二嫂的兩名演員,表演的淋漓盡致,至今還在人們口中流傳著“月兒彎彎照樓臺,樓高我怕她掉下來。出門碰見張二嫂,給我送條大魚來”的打油詩。還有《大逛燈》中的瞎子與和尚,兩人配合的非常默契,當時扮演和尚的演員是孫志老爺子,他一連跨過三條板凳和一張八仙桌,至今被人們稱頌。這次比賽,登云會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會員們個個歡天喜地。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的春風吹遍全國,煥發出萬象生機。登云會的老會長陳祥、陳貴,召集會員,準備重整旗鼓,村街上也是大力支持,會里添置了許多新行頭、置辦了兩面大旗,數面彩旗,招收了大量的新會員,這道花會又逐漸興盛起來。而后,陳德平老師傅又接過了登云會的大旗,時值信安文化大繁榮的時期,也是登云會較為鼎盛的時期,會員多達五六十人。一九九零年春節期間,曾被特邀到霸州匯演,給霸州人民帶去了節日的歡樂。此外,登云會也一直緊跟國家形勢,曾一度添加宣傳“計劃生育”的角色,又響應國家號召,以“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編演孝順父母的育人節目。
九十年代以后,全國掀起了“淘金熱”的大潮,人們逐漸的奔波忙碌起來,很難再有閑暇時間學習傳統文化,登云會受當時情況的影響,一度被迫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