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會卷 | 高蹺會:小河西同義高蹺會(一)
一、 “高蹺十二樂”
小河西同義高蹺會在清朝道光十四年由永清縣四道堼傳授而來,至今約160年上下。
小河西同義高蹺由勝芳的大戶楊澤民家支持,最初在表演時有唱段有特技表演,因為名字吉利,表演風格特別火爆,所以在當時特受勝芳人歡迎。逢年過節或是一些家中有婚喪嫁娶,小河西同義高蹺是必請之會,特別是當時的“勝芳八大家”和漁行,尤其鐘愛這道會。過去勝芳街有號稱“小河西高蹺十二樂”之雅號,足見勝芳人對這道會的喜愛。
小放牛
“十二樂”指的就是同義高蹺上演的十二個角色,據會中老師傅介紹,該會以會中大青衣老佐子為主角,其他的角色為她的親屬或并無實際的關系人物。十二個角色中排在最前面的是手拿兩根木棒的大和尚,他是老佐子的哥哥,同時也是這道會的指揮;第二位甩拂塵的小孩兒叫小嬰哥,是老佐子的兒子;第三位即老佐子,第四位的樵夫是老佐子的小叔子;第五位是白桿,她的角色與老佐子之間并無實際的關系;第六位是花花公子,他就是老佐子的丈夫也是小嬰哥的父親;第七位叫青桿,和白桿一樣,她只代表老漁翁要抓的那條魚;最后一位是老漁翁,他是老佐子的大伯子也就是花花公子的哥哥。以上剛好是八位,而當初同義高蹺敲鑼鼓的也要上腿子扮角,兩男角敲鼓,兩女角敲鑼,正好和這八位合起來是十二位,所以人稱“小河西高蹺十二樂”。
石軍生·攝
小河西同義高蹺以文蹺為主,主要靠師傅的口傳身授的形式傳承,徒弟學習高蹺要先學唱功,后上腿子。過去農閑時節他們是天天飯后要來會里練習的,有些老師傅喜歡到吃飯的時候把小板凳綁到腿上也要練習?,F在因為經濟的發展,會唱段的越來越少了,人們來練習高蹺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了,但是會里還是有一些老規矩的,據老師傅說,以前不管怎樣,他們會里永遠是保持十二人上高蹺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以前真正的小河西十二樂就是‘’大和尚、小嬰哥、老佐子、樵夫、白桿、花花公子、青桿和老漁翁‘’外加兩個敲鑼的,兩個打鼓的,打鼓的也上腿子,這是正宗的“高蹺十二樂”,現在能夠看到的其他幾個角色是在改革開放后加上的。
原有的唱詞現已失傳,現有的兩段唱詞為前人在調查中所整理,但已無法恢復唱調,以下是前人所整理的部分唱詞:
老佐子:呼嗨哦老佐子,自幼兒得了命薄,欣(嫁)了個浪蕩公子愛吃愛喝,小嬰哥是奴家親生子,長大成人不受爹管,不受娘說。
樵夫:清早起把門撥,夾著扁擔就在山坡,打干柴上街賣,賣銅錢糧細米,上養著父母,下養妻兒。
在開始撂場之前,大和尚會先叫棒,所有的人都聽棒聲,慢著敲三下就是中點(會里人俗稱“老三點”),就是不撂場是走著點鼓聲,更慢點就是“三點”,即表示大家該準備進入表演狀態了,大和尚與小嬰哥是鍘草,老佐子演天橋,樵夫演鍘草,白桿背腿子,公子鍘草,青桿背腿子,漁翁天橋,二姐天橋,二噶鍘草,傻小倒著蹦,傻媽揉腿子,次動作是要聽點的跟點走,點響了才開始表演,“當當當”算一個響,快點‘’……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是平常的撂場,撂完大場的時候騎駱駝之前重復該套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