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會卷 | 高蹺會:堂二里高蹺會(二)
這十二樂的題材,大都是摘取歷史故事的片段、特別舞臺的戲劇場面、廣為摘用,使這些傳奇的故事演變成高蹺會的主要題材,為傳統的高蹺會藝術展示增添了新的風采,從而流傳下來。
“十二樂”其中的故事簡介:
場次排列:
1. 武松何九哥;2. 樵夫孝母;3. 漁翁捕魚;4. 撲蝶抖蝶;5. 母為傻兒撲蜻蜓;6. 鐵弓緣;7. 背娃入府;8. 賣帶子 愛情;9. 抖球撲球;10. 劉二姐逛廟;11. 小上墳;12. 拐子牽瞎子。
“十二樂”之一:武松、何九哥故事的傳說和場面的形態與演技。
武松是名著《水滸》中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中的主要人物,在書中有很多的故事情節,他的英雄形象被戲劇界、曲藝界廣泛贊頌,傳遍神州每一個角落。演武松氣魄逼真的就數老一輩京劇藝術名家“蓋叫天”,人稱武圣,解放以后周總理曾親自登門拜訪。
高蹺會里為什么又把武松與何九哥組成第一個演技片段呢?
武松的武藝高強名聲在外,景陽崗打虎為民除害被頌為打虎英雄,為縣衙錄用當捕快,為公務很長時間沒有回家探望兄長,家中所發生的一切他一字不知。早失父母的孤兒何九哥,雖是十二、三歲的孩童,但他整天活動在街頭巷尾,干點微小的買賣,這里出現的任何事情都瞞不過他的眼睛。西門慶、王婆子和潘金蓮行為不軌,毒藥殺害武大郎,死后焚燒尸體以防武松回家看出破綻,可哪里知道,三原兇的所作所為都為何九哥盡收眼底。
武松回家探望兄長,進門后只見嫂子潘金蓮身著孝服,經武松追問后說武大郎暴病身亡,并拿出郎中開的藥單方劑叫武松觀看。武松這才痛哭失聲,悔恨自己沒見著兄長的活面。他冷靜下來,總覺得里邊有什么蹊蹺,他出走街面上逢人就問,我哥哥是怎么死的,可街坊鄰里都借故回避,都怕攤上人命官司,可唯獨何九哥,將武松叫到無人之處,將武大郎被害的前因后果一一向武松交待清楚。這才引起大英雄武松為兄復仇,獅子樓斗殺西門慶,殺潘金蓮為兄祭靈,復仇的義舉。縣衙結案從寬,服刑期滿后“二龍山”出家為披發僧人。出家后只恐何九哥被他人陷害,他將何九哥也帶上二龍山共同相倚生活。
堂二里高蹺會在編演過程中,將武松與何九哥編入“十二樂”片段之一,前有武松后跟何九哥(會里稱“小纓哥”手中拿著纓穗為道具)。武松為兄復仇,收養何九哥占“仁義”二字,為后人所仰慕。在高蹺會領隊是“打棒人”,指揮隊形變化,更換場面。另外高蹺會也借用武松的武藝高強能震懾著陰陽邪惡勢力干擾,這就是將他們放進“十二樂”片段之一的理由。
“十二樂”之二:“樵夫孝母”
故事情節是這樣的:樵夫杜春(化名)母子深山老林居住,時常有豺狼虎豹出沒,危脅著母子的生命安全。杜春想,我上山打柴遠離,留下母親一人在家,身單勢孤,倘若被深山猛獸傷害,我沒在母親近前,無法搭救,一旦母親的性命斷送于猛獸,辜負了母親含辛茹苦,守節后望育我成人的養育之恩。如今我已成年,在砍柴孝敬母親的同時,必須先要保護住母親的生命安全。這才想出“帶母打柴”,以便在母親身邊隨時防備猛獸侵害。這就是樵夫孝母的故事片段,做為十二樂之二的主要內容。在演藝的場面上,除樵夫自行的高蹺演技,還有下山趟河,背扶母親的場面,這要看演員在現場發揮的技藝水平。
“十二樂”之三:“漁翁捕魚”
這個場面是引用的“白蛇傳”故事中的情節。傳說在水漫金山寺片段中,青蛇、白蛇和法海比斗法術,說白蛇、青蛇聚水為水漫金山寺救出“許仙”。但未能斗過法海的法術“水上漲一尺,山上長一丈”。在斗法時“青蛇變成鯉魚水面浮游”、“法海變成捕魚老翁,捕捉游魚”,在高蹺會中構成抖魚、捕魚的有趣場面。這是觀眾最為喜愛的場面之一,在出演時圍觀的群眾常為他們的演技喝彩。
解放初期堂二里的副鄉長韓術功說,1952年霸縣調演花會賽事,堂二里“七圣廟”的高蹺會去霸縣城里參加演賽,獲得了集體二等獎。抖魚捕魚二人合作的場面演技獲得了全縣一等獎。抖魚參演人“宋存英”,漁翁“王豐林”。八旬老人榮景倫說,宋存英抖的鯉魚垂吊的魚形橫浮水面,捕魚的漁翁神色異常姿式優美,眼盯浮魚,身隨魚變,有時眼看魚將捕捉到手,神態的集中緊張,白髯甩臂,腕住水袖,猛然雙手捕捉自認到手,哪知道魚又游脫。就在這一場景中,不時的引起觀眾的大聲喝彩,使人注目,高超的演技深受現場觀眾的好評和喜愛,在評選中榮獲霸縣人民政府授予單項演技的一等獎。如今在世目睹七圣廟高蹺會演技的老人們,仍感慨的回憶著當時的歷史風采。
漁翁 邢華棣·攝
“十二樂”之四:“抖蝶撲蝶”
這個片段,主要是描述西門慶和潘金蓮調情戲耍。抖蝶的便是潘金蓮,撲蝶者勾畫著花花公子蝴蝶小花臉,便表現出“西門慶”乃不軌之人。場上的演技活潑滑稽,外加單劈叉跪地演藝。抖蝶表演者又加后背腿單腿踩通等基本功,這也是“水滸”中演變場面片段。
“十二樂”之五:“母為傻兒撲蜓”
這是傳統的滑稽場面,但傻小扮演者應該是演技很有特色之處,技藝夸張,一般都要具備滿身有引人發笑的動態。它是高蹺會十幾個場面中的笑料核心,活躍著現場,演員與觀眾歡樂互通的場面。
十二樂 邢華棣·攝
“十二樂”之六:“鐵弓緣”
取材于京劇《鐵弓緣》片段,京劇名家“關素霜”演這出戲的主人公陳秀英,唱演武打堪稱一絕。1963年成功的為排演的京劇《鐵弓緣》攝制了彩色影片,流行全國和世界,為中國的京劇創造了時代輝煌,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京劇名家。
構成高蹺會十二樂中以陳秀英乳名(妞),陳母,母女均為武功高手,父親早逝,生前也是一代的武術高人,臨終前留下遺言,對老伴說,只有鐵背玉弓一張,待妞長大成人,如遇上能拉開這張弓的英俊少年,指弓作為終身定物,非此莫許。父親去世后,秀英母女在村外三岔路口設一座春來茶館,應酬著八方來客。一天文武雙全的英俊少年況忠騎馬路過此地,間息飲茶,發現墻上掛著鐵背弓,有些不解其意,這荒郊野外母女賣茶,為何掛著練武用的兵器。就在這時陳秀英(妞)為母親叫出來為客人倒茶,一眼看中了舉止不凡的茶客況忠,在交流中提出要和況忠交手比武,有意甘拜下風。況忠又將鐵弓拉開,母女大為心悅。陳母當場為秀英和況忠定下二人終身大事。就此況忠許諾十日后迎娶陳秀英為妻,母女喜出望外,收拾盼等出嫁迎親之日的來臨。
高蹺 邢華棣·攝
如花似玉的(妞)被石世龍(地區帶兵官員)的兒子“石倫”看中,想占有為妻。知道已與況忠定親,石倫讓其父設計,將他部下武將況忠治罪,調往邊遠守軍苦役。石倫又去找陳秀英,酒后道出實情,母女痛恨萬分,設宴將石倫用酒灌醉,母女殺死石倫,帶好細軟,鐵弓,兵刃,乘石倫等留下的兩匹馬,逃奔況忠避難方向,飛馳離開是非之地。
這就是高蹺會摘用鐵弓緣一折設計的場面演藝。石倫是斜帶公子帽,身穿花褂,畫著小花臉,圍著美貌二八少女調情。不時的被手持棒槌的陳母連追帶打,驅趕著“石倫”這個狂徒。三人的演技配合,不時引起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