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會卷 | 旱船:杜崗旱船
旱船,又名“劃旱船”,主要分布在霸州東、南部,即舊時水鄉地域村鎮,現存十余道。
地質史上第四期冰川因氣候變暖而開始消融時,太行山一線位于冰川前沿,首先溶化,源山諸河(統稱“九河”)首先形成。那時黃河還未形成,其上、中游的水匯聚在我國的西北一個叫做“無達”的浩瀚如海的大湖內。但隨著氣候變暖加速,古黃河水源地——青藏高原冰川溶化加速, “無達”大湖不能再承聚黃河中上流不斷增加的洪水,涌淹太行之東,形成“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這正值古史上的堯舜禹時期(距今 6000 年左右),為拯救民于水火,堯命禹治水。禹即“乘四載,決九江,浚畎澮”, “隨山刊木”,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邳,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边@樣,黃河全線才由此形成。大禹疏導、治理的這段古黃河,其下游河段,即在霸州南境一線,黃河最終即由此入海(那時天津還在海底)。霸州也即稱為“九河下梢”之地。大禹治水,挽救了無數先民的生命,對于這樣一位大神般的民族英雄,后人以花會的形式紀念他,當然在情理之中。
霸州境內旱船會的表演及表現形式不一,有單船(一艘),有多船(兩艘以上,多為四艘或六艘)。單船與多船配演的角色也多寡不一,情節設計、舞蹈設計也有差異。
單船的表演形式一般為——
坐船小姐:又稱“船娘子”、 “仙女”,古典漢服裝束,盤發,插花。扎制船系縛固定于腰間,或兩手提船幫。
領航艄公:丑裝,老生角色,戴笠或氈帽,長髯口。
護衛婆子:丑婆形象,執長桿大煙袋,花手絹,跟在船后。
無賴公子:人數不定,一般不過三名,專事挑逗。
單船的扎制,一般三米左右,寬不過一米五,飾以紅綢、紙花、彩燈、彩鈴、明鏡、扇貝等物。坐船小姐舊時由男性扮演,新中國成立后也有直接由女性出演。
領航艄公的基本舞步,是弓步前行,當左行、右行或轉彎時,要亮出“探?!?、 “驚濤”、“喜順”等造型動作,旱船的行演路線全靠他來引領。
船娘子的基本舞步是“碎步”,跟在艄公后面,以小碎步前行、倒退、小左旋、小右旋、串燒小八字、走小十字。
護衛丑婆沒有嚴格舞步要求,但基本為秧歌舞步,他飾演角色的主要功用是看護好坐船小姐,揮舞長桿煙袋隨時擊退無賴公子們對小姐的挑逗、騷擾。相比“小車會”、 “跑驢”,旱船的舞耍動作要細膩活潑些,風趣多于粗糙的滑稽。
境內的旱船的單船表演一般是啞劇形式,但也有以唱為主,比如杜崗旱船,船娘與艄公、丑婆的獨唱、對唱、聯唱成為主題元素,且常出演折子戲。這種演出形式以杜崗旱船為典型。東部有些旱船會,艄公、船娘、船婆不唱,而是單加兩名角色,在船娘兩邊,執“手玉子” (五片串起的竹片或銅片),專事花活唱工,這一般是在艄公、船娘、船婆表演一段結束后的間隙開始,或戲詞、或曲牌、或鄉野小調,且每一唱段結束時的最后一個音節,都要由周邊伴奏樂隊手們齊聲附和一下。
對船和多船的表演只舞不唱,所以伴奏只有鑼、鼓、鈸、镲、嗩吶等,而不加高胡、板胡、大三弦、長笛等戲劇類用樂器。對船、多船出演的故事情節多為《奪斗》、《單槍赴會》、《白蛇傳》、《打荊州》等。
旱船的主要技巧動作有“雙插花”、 “摸魚兒”、 “剪子股”、 “龍擺尾”、 “水溜溜”、 “繞八字”、 “蛇脫皮”、 “跑圓場”、 “雙龍出水”、 “雙過橋”、 “正反葫蘆”、 “八仙凌波”、 “橫步”、 “自轉”、 “晃船步”、 “平碾步”等,體現翻、轉、跑、跳、俯、仰、傾、側、旋等意象,模擬出水行船時經歷的漂浮、搖擺、顛簸、旋轉、平流穩進等場景。
杜崗旱船
常見的旱船表演是啞旱船,大致形式是:兩仙女一前一后,或一個仙女彩妝提著兩邊布裱扎糊旱船雙弦,似坐船,走細碎步。另一人扮艄公,拿船槳,在船周劃水。船后或有一媒婆子看護小姐仙女。
杜崗旱船是唱旱船,兩個漁家女,一個老漁翁。女坐船,翁劃槳。有些年份,為了活躍氣氛,創制情節,還要上一些鱉精魚怪熱場捧角。兩個漁家女,有獨唱,有對唱,有接唱。老漁翁、鱉精蝦怪偶爾和一兩聲。杜崗旱船主要唱的是山西號子、羅羅腔、小車調,盡是古晉曲韻,故此在霸州民間花會中所見。
在唱曲的間歇,漁家女和漁翁還要表演一系列情節動作,比如“船過金沙灘”、 “魚鳧雁”、 “漩窩遇險”、 “橫船過渡”、 “波涌浪顛”、 “渡橋”等,這些動作都要隨著鼓點走。
杜崗旱船的伴奏配器幾與戲劇文武場同。板胡、二胡,大低音胡、橫笛、洞簫、底鼓、大镲、小镲、梆子、大小鑼、大小鈸等,場面花哨。
杜崗旱船會扎糊的旱船長三米,船頭、船尾飾置兩個大蚌貝,行船時一開一合,強化了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