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會卷 | 小車會:信安彩車會(一)
在霸州的東部坐落著一個古老的村落——信安鎮。相傳,西漢名將韓信曾于此地安營屯糧,故名“信安”。古時,信安曾為榷場,商賈云集,物阜民豐,文化繁榮。每逢廟會,說書、唱戲、拉洋片、變戲法的應有盡有,真有點兒“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的感覺。花會表演更是精彩紛呈,據說曾有三十六道之多,包括中幡會、龍燈會、挎鼓會、音樂會、桿會、武術會、彩車會、杠箱會等等。按照信安的傳統習俗,每到臘月二十八,各道花會都要盛裝踩街,燈會期間各會按一定順序,統一路線,參加擺會。
撂場演出
彩車會在其中獨放異彩。而說起彩車會,得先要從一位武術大師說起,此人名為于順,他在 1920 年前后,創辦了南武術會。為了吸引觀眾,他在武術中添加了彩車表演,把京劇中的著名劇目《八蠟廟》,用花會的形式演繹出來。故事講的是清朝末年,淮安招賢鎮土豪費德功依仗有鋒利無比的寶劍和觸人即死的毒袖箭,無惡不作,獨霸一方。與米龍、竇虎同游八蠟廟會時,見梁蘭英貌美,強搶回家,金大力路遇蘭英仆人知此事,遂引見施世綸。褚彪定計與黃天霸之妻張桂蘭及賀人杰喬裝改扮,經費德功門前誘之,黃天霸等合力擒拿了費德功。主要角色有拉車的賀人杰(黃天霸的干兒子),坐車的張桂蘭(黃天霸的妻子),推車的老漢褚彪,黃天霸及其好友金大力、關泰、何路通、朱光祖,費德功及其打手米龍、竇虎、費興等。演員們全部油彩化妝、包頭、身著戲裝,與戲臺上無異。表演時主要伴奏樂器有大鼓、鑼、大鈸、小鈸、嗩吶、笙等。演唱的是“什不閑” (表演者要打擊各種樂器,手腳齊動全不得閑,故而得名),開場前,要有節奏的打擊各種武場樂器,類似于戲曲里“打通”,然后,演員把故事唱出來(具體唱詞已無從考證),接著就是按劇情進行對打,可以說是集音樂、戲曲、武術于一身的民間藝術。南武術存在時間并不長遠,大概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左右,由于種種原因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只剩下彩車表演,也就是后來的彩車會。
彩車會被人們俗稱為小車會,小車由藤條綁扎,四根藤條支起上部的幔罩,四周飾以花邊纓絡,下面是用四根圓棍做成的排子,排子四周掛圍子并繪上車輪圖案。小車會表演時動作表情細膩,惟妙惟肖,為人們所鐘愛。過年時,許多商號、富戶都要請小車會到家里表演,出會時,會里有指定人先遞上拜帖,以示尊重,至今會里仍存有由書畫家周文慕老人書寫的拜匣(盛放拜帖的匣子)。
民國年間,有一次去左各莊,一進村,人們就爭先恐后地出來觀看。由于看會的人太多,不好搭場子,就用成卷的席子,圍成一個圈。當時,坐車的是老藝人沙振海,他本就長得俊俏,再加上學過幾年戲,扮上妝,扭起來,特別搶眼,唱起來就更吸引人了。人們都擁擠著向前看,弄得席子滿地轉,尤其是女觀眾,把自己的香囊,手絹都往小車上放,現在想起來倒像是“李玉剛的粉絲團 ”一樣。
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經過“八年抗戰”和“解放戰爭”,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翻身解放成了國家的主人。各行業百廢待興,黨向全國發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號召,人們感念黨恩,鼓足干勁,全國經濟迅猛發展。毛主席于 1956 年,正式提出了文學界“百家爭鳴”和文藝界“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文化事業空前繁榮。
牽絆 蔡利·攝
彩車會由此推陳出新,劇情改編為一個富家小姐在家人的陪同下進城趕廟會,一路上觀景、買東西,見到了許多新鮮事兒,不禁喜笑顏開,但卻被浪蕩公子調戲,幸虧有正義書生相救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坐車的小姐、伺候的丫鬟、丑婆子、拉車的傻弟(延續男角拉車的傳統)、推車的老漢、傍車的丑扮和俊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