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文化志愿者 王晟:守護文化薪火 共筑傳承之夢
圖為王晟(右)正在拜訪民俗文化傳承人。
“廊坊,這座位于京畿之地的城市,不僅擁有著現代都市的繁華,更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全市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8名、省級84名,先后命名六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共319名……”在位于廣陽區宮廷憶述小鎮的漢藝坊非遺展示館內,文化志愿者王晟向游客介紹廊坊傳統文化的時代變遷。
51歲的王晟是霸州市勝芳鎮東風小學數學老師。從2008年開始,他利用閑暇時間對當地花會、燈會等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出42萬字的文字資料,為專家學者研究廊坊傳統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貴素材,幫助當地多個花會申遺成功。
受家庭熏陶,王晟自幼喜愛傳統文化,母親擅長國畫,在繪畫時常常給他講述民俗故事。王晟說起民俗文化滔滔不絕:“有的藝人改行,缺少年輕人傳承,勝芳部分民俗文化陸續消失。勝芳民間文化面臨的問題是全國大部分地區民間文化現狀的一個縮影。”王晟永遠忘不了的,是2007年探訪的70多歲的當地夯歌老人趙永貴。
老人會唱多段當地民歌,還會花會里高蹺會的唱段。當時,由于未帶錄音工具,他和老人約定下次見面。工作繁忙,一拖半年,老師傅已經到了肝癌晚期,優美曲調成為絕響。
趙永貴的離世給王晟留下深深的遺憾。為了不讓悲劇再次上演,王晟決定不遺余力搜集整理廊坊傳統民俗文化,進行力所能及的搶救和保護。他利用周末和假期,帶上筆記本和錄音設備,走街串巷、拜訪民俗文化傳承人。
“作為勝芳人,對勝芳的民間文化進行深入系統的文化調查,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有責任、有義務來做這些事情。”王晟說,在他眼里,一項項傳統民俗文化就像一顆顆珍珠,他要做的就是把散落各地的珍珠串起來。
除了對民俗文化記錄和整理,王晟還鼓勵身邊的青少年身體力行傳承民俗文化。在王晟的幫助下,已經有46名小學生加入勝芳鎮跨鼓老會,孩子們利用周末時間學習鈸舞和敲鼓。王晟說:“廊坊有很多民俗項目,如鈸舞、敲鼓、武術等,讓青少年學習和傳承這些項目是對民俗文化最有力的保護。讓我欣慰的是,孩子們學習這些民俗項目的興趣很濃厚、學習勁頭也很大。”王晟還把調研心得和學生們一起分享,他在班里開設“讀書會”“第二課堂”等活動,鼓勵孩子們多讀書多學習。此外,王晟曾對勝芳鎮多位90歲以上老人進行走訪,撰寫了22萬字日偽時期勝芳鎮底層民眾生活的口述史,成為學者研究勝芳鎮歷史的珍貴史料。
因王晟的努力,很多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勝芳民俗、關注廊坊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項陽眼里,王晟已經是研究廊坊傳統民俗文化的半個專家。項陽說:“王晟搜集整理的珍貴資料對學者研究廊坊傳統民俗文化幫助很大,我的學生經常去他那里查找資料。”
王晟對廊坊傳統民俗文化的執著守護,感動了身邊很多人,一些文學愛好者、企業老板等自發組成志愿者團隊,參與到對廊坊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王晟說:“我希望通過記錄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激發和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同時號召更多人保護和傳承傳統民俗文化。”
近年來,王晟和團隊成員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活動,解決了勝芳鎮很多百年老會的傳承問題。從2021年4月開始,王晟和勝芳鎮文化站合作,在勝芳鎮舉辦非遺體驗班,還拍攝了很多當地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短視頻,借助網絡傳播,讓更多人看到家鄉的歷史和文化。
王晟表示,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杰出的代表符號,它是中華民族的“臍帶血”,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保護好非遺也就保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記者手記:
守護時光里的璀璨
結束采訪時,我問王晟,是什么支撐著他一路走來。他笑了笑,眼神中滿是溫暖:“是那份對故鄉的眷戀,對文化的熱愛,更是對未來的期待。我希望有一天,當我們回首往事時,能夠自豪地說,我曾經為守護這份文化遺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走出非遺展示館,陽光正好,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想,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可以跨越時空,連接人心,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像王晟這樣的非遺守護者,則是這條路上最亮麗的風景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什么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