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星火燎原
高蹺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又被稱為“高蹺秧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列子》中就已有對高蹺的記載。
霸州市勝芳鎮的進香高蹺會源于勝芳的武高蹺,當地也稱大高蹺,相傳大高蹺技藝為一位山東的鋦瓷匠人所傳。傳統上鋦瓷匠人一般居無定所,四海為家,他暫住在現在勝芳鎮紅旗街的駕棚胡同內,每天鋦瓷回來后他就綁上高蹺腿子,自娛自樂一陣。日子長了,周圍的百姓就喜歡上了他表演的高蹺,紛紛找到來學習高蹺。后來,他干脆就幫鄉人們組建了一檔高蹺會。
早在清康熙三十年的《天津天后宮行會圖》中,勝芳的高蹺會就已經名列其中,并且從當時的圖畫中,看得出勝芳高蹺會已經非常成熟。多達36人高蹺上的角色表演,二十多人的樂隊,并且有唱詞,載歌載舞非常的壯觀,可見當時勝芳 高蹺的盛況。
2015年,進香高蹺脫離大高蹺,會址挪到了會眾的家里,并且陸續的培養了很多新的高蹺成員。隨后組建新的高蹺會,并以歷史上康熙三十年去天津進香行會為依據,取名為“勝芳進香高蹺圣會”并沿用至今。
在傳承的過程中雖然高蹺會的名稱屢有變更但對于高蹺表演的內容和形式的傳承卻始終如一。
咚咚鏘、咚咚鏘……3月16日,記者走訪了這支高蹺會,他們的動作激烈靈動且富有朝氣,每個人扮相不同,臉上都畫著戲曲里的彩妝臉譜,作態打斗更是各異。小鸚哥活潑俏皮,白桿溫婉沉穩,花花公子英俊挺拔,動作干凈利索,安靜地走著突然一個鷂子翻身,不時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