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采丨孫晨華:為實現中國衛星通信“全球通聯”而努力
【代表檔案】孫晨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30多年來,她一直從事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設計與研發,主持國防和國家多項“首個”“零的突破”和“跨代標志”的領域重點項目,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以及高軌、低軌衛星通信網絡全體系研制建設,是我國衛星通信領域的帶頭人之一。
“不好意思,久等了。”
9月27日8時15分,孫晨華出現在記者面前,離約定的采訪時間晚了15分鐘。
“早上7點我就到單位了,有個材料急著修改呈報,去跟院領導匯報討論了一下。”她一邊表示歉意一邊解釋。
每天8時,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正常上班時間,而作為該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副總工程師的孫晨華早已習慣了7時之前到達辦公室。
不僅如此,她經常加班到深夜,即便周六周日,也總是在工作。如果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來計算,她的一周相當于別人的兩周。
為什么這樣拼命?“在衛星通信領域,歐美國家比我國起步早了10多年,我國衛星通信網絡產品市場曾長期被國外壟斷。想要縮小‘起跑線’上拉開的差距,科研人員必須‘奔跑’起來。”帶著這樣的信念,她一直帶領團隊“奔跑”在科研路上。
1986年,孫晨華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第五十四研究所工作。剛入所,單位便安排她研制一個單板計算機,并實現對衛星通信設備的監控。
當時,微型計算機剛開始發展和應用,人們接觸并不多。雖然困難很大,但孫晨華徹夜鉆研、反復試驗,不到一年就完成了任務。
21世紀初,信息系統IP化、寬帶化、網絡化特征凸顯,我國原有的衛星通信系統無法滿足既寬帶傳輸又多點組網的新需求,許多重要行業只能購買國外系統產品。
“長期使用國外系統產品不僅存在安全隱患,相應的產業鏈也沒法發展。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一定要靠自主創新。”看到了國家技術的空白,孫晨華下決心研發自主可控的系統設備。
從“一張白紙”開始,進行體制設計,研制高性能處理平臺、設計軟件、研制各型設備……她帶領團隊花費了近8年時間,攻克20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寬帶組網跨層協議體制設計與實現難題,完成了第一代常規透明轉發器模式的寬帶組網系統,結束了類似系統我國全部依賴引進的歷史。
在艱苦寂寞、不懈奮斗的日日夜夜里,孫晨華和團隊走過了一個又一個8年,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她相繼主持研制寬帶組網體制的二代、三代系統,近5年創造效益超過70億元;擔任我國首個衛星移動通信運控系統研制總師,為系統面向30萬用戶提供運營級服務奠定基礎……
究竟是什么,給了孫晨華不懈奮斗的支撐和動力?
孫晨華說,是職責,也是夢想。她的心里一直有個“夢”,就是實現中國衛星通信的“全球通聯”。
這些年,孫晨華在進行高軌星間組網技術攻關的同時,在國內率先組建團隊開展高動態低軌星座組網關鍵技術攻關,創新提出了多種不同場景的星座構型和技術體制。
2019年6月5日,她主持的天象試驗1星、2星搭載我國海上發射試驗任務上天,雙星、雙站、一中心、多終端、多功能在軌驗證環境全面開通,在國內首次實現了軟件定義天基路由和高動態組網協議在軌驗證,標志著我國高軌、低軌星行業內共同關注的組網協議技術難題取得新突破。
“原來以為是個遙遠的夢,現在卻覺得近在眼前。”孫晨華溫和的眉眼中露出了幾分喜悅之色,“2025年,有望建成全球覆蓋的網絡,到那時,我們國家就從現在的地面5G向B5G和6G邁進了一大步。”
三十多年的開拓進取,為孫晨華帶來了無數鮮花和掌聲。她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多項,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種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22年,她當選了黨的二十大代表,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前往北京。
“身上的壓力更大了,但這些壓力也將推著我繼續前行。”孫晨華說,科技創新是科研人員的職責,也是國家、社會賴以發展的根基,只要國家有需求,科研道路她就要一直走下去,“不管這條路有多難,我都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