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踐行生態優先理念 ? 走綠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原則,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主攻方向,下定決心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大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
壯士斷腕去產能
“一個區域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以生態優先的思路做選擇,只有把生態環境搞好了,有發展前景的項目自然會跟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就會充滿活力。”市委書記房欣說。
“通過對封存現場進行查驗,確認主體設備已全部封存,河北前進鋼鐵集團符合《河北省鋼鐵企業產能交易和置換設備驗收辦法》規范,通過封存驗收……”2017年12月7日,隨著河北省鋼鐵煤炭火電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領導小組辦公室驗收報告的公布,我市鋼鐵去產能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正式成為“無鋼市”。
我市處于京津保三角地帶的中心區,離雄安新區直線距離僅有20多公里。服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是我市歷史性責任和機遇。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市堅持把鋼鐵去產能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制定了“兩年任務一年完、一年任務再提前”的淘汰落后、根治污染的騰籠換鳥發展規劃。短短一年內,我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決心,實現了兩家鋼廠產能全部退出,共退出煉鐵產能416萬噸、煉鋼產能498萬噸,實現減排二氧化硫2634.12噸、氮氧化物2677.37噸、氨氮0.01噸。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各類不達標企業整治行動,截至目前,企業總量由2016年的13560家壓減至6000家。到2018年底,二產占比由最高時的80%下降到了46.7%,三產占比首次提高到51%,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
普惠民生抓生態
堅持將生態治理與民生工程緊密結合,我市扎實做好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工作,真正讓群眾在環保整治中得實惠、有獲得感。
2016年以來,我市引入市場化機制,累計投入資金17.5億元,啟動了覆蓋全市383個村街的“氣代煤”改造工程,使17萬戶農村居民用上了清潔能源,實現全域能源結構變革。經測算,通過“氣代煤”改造,我市每年可消減散煤用量28萬噸,減少煙塵排放41.6噸,二氧化硫排放1.04噸,氮氧化物排放0.65噸。
霸州東淀,曾經是與白洋淀水路相接相連的水生態系統,古鎮勝芳有“南有蘇杭,北有勝芳”的說法。但受當地快速興起的金屬壓延及金屬玻璃家具產業的影響,水生態系統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為重現“蒲葦搖曳、魚蝦競游”的水鄉風情,我市投資1.8億元實施了中亭河水體治理工程,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華北地區首個生態礫石床修復工程,建成8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94.05%。
按照“轉型升級是基礎、生態修復是關鍵、文化再造是歸宿”的總體工作思路,我市將造林綠化與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同步推進,與發展平原森林生態文化旅游、休閑觀光農業同步規劃,努力走企業營利、群眾增收、政府獲益三方共贏的新路。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營造林31.3萬畝,建成與雄安新區零梯度對接、無差異連貫的萬畝秀林,“田園牧歌”“陌櫻園”“荷香林韻”“古韻疊翠”等一批有層次、有色彩、有厚度的“千年秀林”,串聯起一條數十公里的生態旅游景觀帶。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增至31.5%,城市綠化覆蓋率上升到42.25%。
精準發力育動能
“以粗放求發展,發展不保,得不償失;以精細求發展,發展長效,只得不失”。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志亮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主動適應新常態,以京津雄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重構為契機,穩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在大力淘汰落后產能,改善生態環境,騰出發展空間的同時,我市明確了打造新型顯示、智能制造、智慧家居、現代都市食品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服務、智慧物流、文化休閑三大現代服務業和都市休閑農業的“4+3+1”現代產業體系的總體目標。
圍繞打造“中國品牌食品產業高地、環京食品產業轉移首選地、首都新機場航食后援基地”三大目標,全力推進食品產業快速發展和壯大。都市食品產業園入駐企業達到35家,總投資超12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中小企業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展示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和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