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科技進步努力貢獻青年智慧——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的回信凝聚科技創新的青春力量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為推動科技進步努力貢獻青年智慧——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的回信凝聚科技創新的青春力量
新華社記者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并提出殷切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令廣大參賽學生和社會各界倍感振奮。大家表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努力弘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為促進中外科技交流、推動科技進步持續貢獻力量。
黃浦江畔,創新潮涌。就在不久前,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總決賽在上海舉辦。自今年5月啟動以來,大賽共吸引153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萬名大學生參加。參賽學生用自己的創新創造,書寫燦爛的青春華章。
第一時間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榮獲今年大賽冠軍的“哪吒——全球首個‘海空一體’跨域航行器平臺”項目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學生呂晨昕十分激動:“參與大賽的經歷,是我們科研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邁向未來的新起點。我將牢記總書記要求,繼續提升技術實力,擴展項目在國家安全、海洋觀測和海洋資源利用等領域的應用,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青春力量。”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學生張杭是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參賽學生代表之一。本次大賽中,張杭團隊帶來“草地修復——行走高原的生態美容師”項目。“我要繼續扎根祖國大地,對接高原地區農牧民的實際需求,用創新實踐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矢志艱苦奮斗,彰顯新時代的青年擔當。”張杭說。
“希望你們弘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為促進中外科技交流、推動科技進步貢獻青春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對參賽學生代表寄予厚望,令廣大青年學子感到重任在肩。
3年前,南昌大學學生徐帥曾和團隊收獲大賽冠軍。如今,他們已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生產出的照明產品,應用于戶外、家居、特種照明等多個領域,并銷往美國、意大利等7個國家和地區。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我繼續投身科技創新的決心。”徐帥表示,要在所研究的光與害蟲防治相關作用領域繼續深耕,同時,加強對外交流,與國外青年共同開展科研合作。
“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這既是對我們的鼓勵,也是期許。”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學生李垚臻說,“我要把‘學以致用,研以促用’作為奮斗方向,堅持從課堂學習中來,到創新實踐中去,不斷探索產學研用‘四位一體’的發展道路,努力為數字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大賽不僅是高校學生展示創新風采的舞臺,也成為世界青年高度關注、廣泛參與的國際創新盛會。
馬來西亞人楊渝湶畢業于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是今年大賽的參賽選手之一。“通過參加大賽,我結識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在同他們的交流中收獲了友誼、增進了情感。我希望在未來的工作中,可以多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合作交流,一起攜手推出更多的科研成果,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推動世界科技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他說。
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了解、關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的俄羅斯留學生艾力說:“這項大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世界各地的青年團隊得以開展交流、共同學習。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優勢領域各不相同,這項大賽既促進知識的融合,也有助于一些實際問題的解決。”
青年的成長發展,良好創新創業氛圍的營造,離不開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參與。
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表示,將以這次大賽舉辦為契機,進一步推進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充分發揮國家級和市級雙創學院和實踐基地示范引領作用,鼓勵更多大學生投身科技創新活動,加強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
“作為明年大賽的承辦高校,鄭州大學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籌備和組織工作,為參賽選手創造良好的比賽環境,確保大賽精彩圓滿舉行;鼓勵引導廣大學生勇擔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實踐。”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利國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年的成長和發展’。我們將不斷完善組織動員工作機制,從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出發,深入實施新時代青年崗位建功行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重點實施服務青年‘創新、創意、創業、創造’工作項目,以青年創新活力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天地中更好施展才華。”共青團哈爾濱市委員會副書記徐翎說。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語重心長、催人奮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周天華表示,“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精神,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以科技發展、行業產業需求為牽引,強化創新教育,深化創新實踐,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同時,發揮剛剛成立的世界大學生創新聯盟作用,為各國青年搭建更加廣闊的交流平臺,助力科技發展,促進人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