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培育高素質農民近800萬人次——匯聚鄉村全面振興的人才底氣
高素質農民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支重要人才隊伍。《2023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國家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共培養高素質農民75.39萬人。當前,高素質農民發展總體態勢如何?如何育好用好鄉村人才,匯聚鄉村全面振興的人才底氣?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提出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提高培訓實效。
農業農村部聯合財政部持續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重點群體開展全產業鏈培訓,著力提升農民技術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
不斷提升數字素養,強化“新農具”運用能力
“想干好農業,就得抱著不斷學習的心態。”重慶田中秧農業科技股份合作社理事長蔣麗英說,“比如,用無人機直播水稻,地形地勢情況、無人機飛多高、播撒倉口開多大、種子的千粒重,這些都可能影響播種用量,需要耐心探索。”
“農場有專門的人員分工,選擇品種前要開展市場調查和評估,再由技術人員負責種植落地。”廣東農墾幸福農場農業服務公司經理陳遠介紹。
逐夢農業藍海,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新農人的專業職業屬性正逐步彰顯。在廣袤鄉村,高素質農民已成為一支充滿活力的生力軍。
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182.9億元,支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培育高素質農民近800萬人次。2022年,高素質農民中獲得農民技術人員職稱、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分別比2021年提高了6.64個百分點、3.46個百分點,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等力量加入,推動隊伍結構持續改善。
各類數字化應用場景下的“新農具”層見疊出。在湖北監利市,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畢利霞是當地有名的“糧王”。如今,她所在的合作社建設了智慧農場。“通過引進數字化農機管理中心、地面物聯網、可視化云平臺、北斗自動導航和無人駕駛系統等設備,傳統農業加快向數字農業轉型,下一步還要開展大米精深加工。”畢利霞說。
“新賽道上,加快推動數字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更離不開農民數字素養的提升。”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常務副校長胡永萬介紹,手機應用技能、農產品電商、智慧農業等內容已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課程體系。目前,全國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輻射超過2.2億人次,培育農民主播1.89萬人。利用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云上智農”APP,開設了主要農業產業門類在線培訓課程8400多個。
重慶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劉貴忠介紹,重慶建設了一批智慧農業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助力培養智慧農業管理、應用型人才。同時,持續與騰訊公司合作開展“巴渝新農具計劃”公益項目培訓活動,培養實用人才。未來5年,全市農廣校體系將開展數字鄉村人才培訓200場次,培育數字新農人超兩萬名。
深入探索培訓方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回到糶糧務村,就是為了發展家鄉,和鄉親們一起增收致富。”在天津武清區南蔡村鎮糶糧務村,村黨支部書記劉天民是村民們信任的“大家長”。10年的歷練,讓他從一名返鄉農民,逐漸成長為產業發展帶頭人。
為了保障糧食穩產增產,劉天民到多所農業院校咨詢專家,引進先進技術建成有機肥處理中心,改善土質結構。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他積極推廣無土栽培設備、技術和各類果蔬新品種,帶動當地發展現代設施農業超過2萬畝,吸納周邊300多名村民就業創業。
“一些農村發展乏力,關鍵在于缺少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引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土專家’‘田秀才’等高素質農民是重要的橋梁紐帶。”胡永萬說,2022年,有71.76%的高素質農民通過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業技術指導、統一銷售農產品等方式,積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比2021年增加了6.72個百分點。
去年10月底,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在貴州臺江縣臺盤村落幕。隨著“體育+”成為鄉村領域熱詞,“智育體育融合”開始引領農民教育培訓的新方向。臺江縣副縣長王元根說,比賽期間,鄉親們把非遺文化和特色農產品搬到賽場,推動體育與文化多元嵌套融合。
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農民體育的多重功能,通過持續推廣“農體文旅”融合模式,推進體育健身與特色產業、農耕文化、旅游康養等深度融合,拓展產業增值空間;另一方面,培育引導農民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助益鄉村文化蓬勃發展。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黨委書記、中國農民體育協會秘書長劉明國說,未來要深入探索“體育+高素質農民”的培訓培養模式,將農民體育健身與教育培訓緊密結合,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內生發展動能。
職業教育深入推進,人才供給和產業需求有機銜接
“我們團隊利用農場資源進行創意研發,將平時疏花疏果產生的田間原料,研發制成果蔬饅頭、梨花水餃等特色深加工產品,現已形成8大系列40余個品種,農產品價值平均提升80%以上。”這幾年,山東諸城市永輝鄉間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毅然持續參加了幾十場農業技術、農業經營管理主題培訓班,現在已經是生態農業領域的行家里手。
近年來,農民職業教育持續深入推進。2022年,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啟動實施首屆涉農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名課名師”資助項目,發布了100組“名課名師”。全國農廣校2022年農民中職教育招生4.1萬人,在校生6.5萬人。全國涉農職業院校通過調整專業結構、更新教學標準、創新培養模式,積極促進人才供給和產業需求有機銜接。
不同于一般的學校教育,農民的學歷層次水平差異和年齡跨度較大,許多農業經營者很難長時間離開田地、圈舍、池塘。如何確保培訓效果?
——根據農民群體特點,開展針對性培訓。“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渴望經營管理、品牌打造、市場開拓、融資等方面的培訓,普通農戶、農業企業技術人員更需要生產技術、產品營銷等方面的知識。”海南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孫法軍介紹,培訓盡量安排在農閑時段,采取多模塊、分散式的模式,積極推進學分制。
——瞄準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創新課程設計。“除了應農時開展的冬春農民大培訓、‘三夏’培訓等,我們還利用新媒體手段延伸培訓課堂。”安徽蚌埠市農廣校校長任珺介紹,目前,學校推出的短視頻節目已經成為科普農業技術的窗口,深受農民歡迎。
——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山東,濰坊職業農民學院諸城分院就設在了尹毅然所在公司的農場。根據當地鄉村發展需求,因地制宜開展“特色化、定制化”農民培訓,每年組織培訓2.6萬多人次,帶動周邊發展果樹種植2萬余畝。放眼各地,越來越多的農民培訓辦到村莊里,辦到產業鏈上,不斷提升培訓與產業結合的精準度。
劉明國說,下一步將進一步整合部門間優質教育培訓資源,促進“培訓—中職—高職”有效貫通,為農民提供終身教育途徑,并繼續強化地域間高素質農民培育分類指導。同時,推動實施農民素質素養提升工程,建立農民多層次培訓途徑和金字塔形人才梯次結構。加快銜接科技、教育、金融等多種社會資源,為高素質農民創業興業架橋鋪路。(記者?郁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