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區有溫度,讓群眾得好處
社區服務是人民群眾家門口的服務,關系民生、連著民心。“十三五”時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將加強城鄉社區服務作為抓基層打基礎的重大政治任務,改革創新、銳意奮進,推動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日前,《“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規劃》明確,到2025年末,黨建引領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更加完善,服務主體和服務業態更加豐富,線上線下服務機制更加融合,精準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社區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更好解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月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規劃》的情況。
促使社區服務更適應群眾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不斷增長,這對社區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此,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介紹,在服務內容上,《規劃》強調為民服務、便民服務、安民服務一體推進。第一是強化為民服務的功能,重點是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等;第二是強化便民服務功能,主要是推進水、電、氣等社區公共事業服務事項和各類商業服務事項進社區;第三是強化安民服務功能,主要是強化社區平安、應急能力建設以及社區心理服務供給,支持各類專業組織和機構在村(社區)開展心理服務。
“在服務方式和主體上,《規劃》強調構建多方參與格局、創新服務模式。在服務主體上,強調充分調動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等社會力量,引導市場力量,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多方參與格局。在服務方式上,強調公共服務、市場服務、居民互助服務均衡發展。在服務模式上,強調完善服務統籌、即時響應等機制,健全群眾對社區服務的滿意調查評估制度,促使社區服務更精準地適應群眾需要。”王愛文說。
王愛文表示,在服務保障上,《規劃》強調要采取經費、政策、人才和信息化措施,“在經費保障上,要按規定落實政府經費安排,集體經濟收入的一部分要用于社區服務和建設,確保村(社區)組織有錢為民辦事,有條件為民辦事;在優惠政策上,要落實城鄉社區服務稅收、公用事業收費、用工保險和社會組織登記等優惠政策;在人才建設上,明確實施社區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選優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鼓勵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到村和社區就業和創業,也鼓勵大學生們到社區見習;在信息支撐上,注重運用數字技術為社區賦能減負,促進社區家庭聯動智慧服務生活圈發展”。
打造群眾身邊文化圈
當前,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打造群眾身邊文化圈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對此,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司長李宏介紹,文旅部加快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加大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通過扎實推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全國建立了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超過57萬個,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國約有94%的縣(市、區)建立了文化館的總分館制,93%的縣(市、區)建立了圖書館的總分館制。同時,全國省市縣三級普遍制定實施標準或者服務目錄,確保城鄉居民都能享受讀書看報、展覽展示、文藝演出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借助各級公共文化云等數字化服務,城鄉群眾能夠同步欣賞到文藝展演、專題講座、藝術慕課等優質的公共數字產品。”李宏介紹。
“下一步,我們將深化公共文化領域改革,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統籌加強公共文化設施軟硬件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擴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在設施布局方面,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建辦各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把基層特別是農村文化設施體量做大、網絡織密;在服務優化方面,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與博物館、美術館、非遺展示館等合作,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綜合效益。在產品供給方面,加快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可及性。”李宏說。
補齊城鄉社區服務短板
社區只有植入有效的服務,才能溫暖群眾、凝聚人心。對此,《規劃》明確,要“增加服務供給,補齊服務短板,創新服務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介紹,第一是補齊公益性、基礎性社區服務短板。“‘十四五’時期,特別要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和普惠托育服務,擴大群眾家門口的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歐曉理說。
歐曉理介紹,第二是發展高品質生活服務。要積極發展社區教育、健康、文化、體育、維修、助餐、零售、美容美發等社區服務,構建24小時生活鏈和15分鐘生活圈,“要做到這一點,很關鍵的就是要有一大批從事社區服務的專業化企業,讓每一個細分的領域、每一個生活細節、每一個日常難題都能找到專業的市場主體來承接,形成‘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和‘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相互配套、相得益彰的社區產業生態”。
“第三是關注特殊困難人群的日常需求,大力發展社區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歐曉理特別強調了“助餐服務”,表示“這是老年人、殘疾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定要保障好”。他說:“不能讓城里老年人在互聯網時代成為‘需求孤島’,也不能讓農村老年人八九十歲高齡還要自己劈柴做飯。我們要力爭在未來五年內,大城市老年助餐服務逐步覆蓋80%以上的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能達到100%”。(記者 任歡)